“互聯網+”牽引傳統産業發生質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06 08:20 來源: 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1.“互聯網+製造業”:實現柔性化生産加速

所謂“柔性化”是指供應鏈具有足夠彈性,産能可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單、補貨也能快速做出來,而且無論大單、小單能做到品質統一可控、成本相差無幾、及時交貨。對於企業而言,柔性化供應鏈的最大收益在於把握銷售機會的同時,又不至於造成庫存風險。基於電子商務的生産方式是需求拉動型的生産,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將生産企業和消費者緊密聯絡在一起,使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得以迅捷地傳達給生産者和品牌商。生産商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組織採購、生産和配送,使得生産方式由大批量、標準化的推動式生産向市場需求拉動式生産轉變。拉動式的生産並不一定要對市場需求進行精準的預測,關鍵是供應鏈的各方面更緊密地協同,以實現更加“柔性化”的管理。

銷售方式決定生産方式。在大眾營銷、大批量分銷訂貨、同質性消費的模式下,不可能産生柔性化生産的需求。而互聯網確實釋放了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也催生了新的銷售模式和生産方式。以服裝業為例:在消費端,一款女裝銷售百餘件,在網上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意味著,企業生産體系必須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要求,才能“接得住”蓬勃的個性化需求。在生産端,從紡織機械來看,近年來中國服裝行業開始對數碼印花、數控裁床、三維人體測量儀等適用於柔性化生産的設備,加大了引進力度。從生産方式來看,原來的服裝企業大都採取捆綁制的大規模生産方式,但部分服務電商企業,則越來越多地開始採取更適用於多品種、小批量生産的單件流或小批量轉移。事實上,不只是服裝業,互聯網上大量分散的個性化需求正在以倒逼之勢,持續施壓于電子商務企業的銷售端,並倒逼生産製造企業在生産方式上具備更強的柔性化能力,並將進一步推動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産業,使之在響應效率、行動邏輯和思考方式上逐步適應快速多變的需求。

拉動式生産、柔性化供應鏈對於企業價值巨大。但在過去三十年裏,只有極少數企業有洞察力也有資金採取這種模式。他們的共同點在於對終端數據的掌控、敏捷的供應鏈體系以及遠高於競爭對手的營業利潤率。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裏,要實現“拉動式柔性供應鏈”耗資巨大,註定只能成為企業巨頭的專利,但在互聯網時代,通過雲計算的普及,大數據的成本大大降低,中小企業也可以採用這種模式。特別是電子商務企業,由於交易、營銷活動的在線化,可以利用大數據精準地進行市場調研,細分、選定目標客戶群。另一方面,電商企業不需要再用“猜”的方式預測市場,而是可以用小批量來測試市場,再利用靈活的試銷、AB測試等方式,從銷售相關數據中找到潛力款,然後根據生産週期與銷售週期多頻次小批量補貨。最重要的是,在市場需求發生突然變化的時候,以數據驅動的C2B柔性供應鏈,可以靈活應對。

2.“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夢想成真

以2011年央行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為標誌,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規範發展的軌道。2013年至今,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P2P網絡借貸平臺、網絡眾籌等新型業態起步,第一家專業網絡保險公司獲批,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和行業形態明顯邁上臺階。截至2014年底,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到80767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3%;全國範圍內活躍的P2P網上借貸平臺1575家,貸款餘額1036億元;眾籌融資平臺116家,一年新增平臺78家,眾籌融資金額超過9億元。

互聯網技術滲透積累的海量用戶和金融行業的結合發展,造就了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的奇跡,衝擊著傳統金融業。隨著互聯網技術終端的日益普及,讓金融民主化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基礎。

互聯網+金融不僅提升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增加國家金融競爭力,還填補了缺失市場,帶來增量變革。互聯網+金融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從而填補缺失市場。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務邊界不斷拓展,服務人群將包括3.6億尚未被互聯網金融覆蓋的長尾互聯網用戶,以及迅速增長的農村手機上網用戶。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化,金融不再像工業時代時以企業為中心,以生産為中心,而開始以普通消費者為中心,金融服務和産品深度嵌入人們日常生活。

互聯網金融將更有效地配置相對稀缺的金融資源。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實體。根據工信部數據,小微企業約佔全國企業數量的90%,創造約80%的就業崗位、約60%的GDP和約50%的稅收。但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小微企業貸款餘額佔企業貸款餘額的比例為30.4%,維持在較低水平。傳統信貸模式下,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成本高。一筆10萬元小微企業信貸與一筆1億元大企業信貸的流程和操作成本相差無幾,但前者的利率遠低於後者。因此,商業銀行普遍缺乏對小微企業放貸的積極性。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不能簡單依靠傳統金融的增量,必須依靠全新的信貸理念、信貸模式。基於互聯網的小額融資平臺,包括P2P網絡借貸平臺、網絡眾籌、阿裏小貸等新型業務模式為小微企業融資拓展了新渠道,也改善了融資服務體驗,降低了操作成本,縮短了貸款鏈條。互聯網+金融將資源配置效率推到了全新高度,在降低金融機構交易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在這個高速運轉的後工業社會中,為各方參與者爭取了更多寶貴時間。

相比于傳統金融脫胎于保管和支付業務,互聯網金融從實體經濟而來,有著更好的實體經濟基因。從服務的對象看,互聯網金融更多地服務於中小微企業和創業企業。而創業企業的風險系數與一般企業是截然不同的。一般企業面臨的風險是可持續經營和成本控制,創業企業的風險更像是二進制的電腦程序,1代表成功,0代表失敗,失敗的代價極為高昂,傳統金融必然無法有效支撐,所以才産生了風險投資。而互聯網金融能比風險投資更好地適應創業企業的需求。從經濟的角度看,大量的創業企業是經濟活力的源泉,也是國民經濟競爭力的保證。互聯網金融與該類企業的結合,既幫助創業企業發展,也幫助互聯網金融企業思考戰略産品。從宏觀方面看,現行的全球經濟體系是高度跨區域、跨時期分佈的,傳統金融的資源配置方式存在極限問題,即使是國際金融中心的遠期市場也無法完全解決資源的跨時期、跨區域配置問題。互聯網金融的無地域、無物理網點的網狀分散式分佈特徵可以推動該問題的解決。

3.“互聯網+農業”:催生新農人

整體來講,傳統農産品流通模式呈現出“結構不對稱性”和“權力不平衡性”的主要特徵。農産品流通的渠道結構呈現出“中間大兩端小”,農戶和零售終端規模小,中間流通環節紛雜,流通效率低下。同時農産品流通的渠道權力嚴重向龍頭企業、規模批發商以及大型零售商傾斜,農戶沒有話語權,消費者更是被動參與,利益均得不到保障。

在互聯網的催化下,農産品的流通模式也在發生嬗變,以電子商務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在流通主體、組織方式、上下游影響等方面都呈現了積極的創新和變化。

互聯網條件下,新型農産品流通模式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根據阿裏研究院測算,網絡零售的流通效率較實體零售提高了3倍。由於新型農産品流通模式在流通效率上與傳統模式相比有巨大的優勢,放大到全社會,有望實現社會資源的巨大節約。

互聯網技術和大平臺的出現,使農民直接面對消費者成為可能,這就改變了農民在流通體系中的角色和地位。農民轉型為賣家,可以直接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和交易,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議價權,提升了收入水平。部分農民儘管沒有直接面對消費者,但也通過成為電商供應商的方式,融入農産品電子商務的産業鏈中,從而從新型流通模式帶來的扁平化中受益。

以電子商務為載體的原産地農産品直銷成為熱點。以互聯網為交易平臺,將農産品從原産地直接發貨到消費者所在地,克服了傳統流通模式流通環節繁瑣、流通效率低、損耗嚴重的缺點,也建立起了消費者與生産者互動的平臺,促進了信息對稱。

互聯網賦能三農的過程中,催生出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新群體——新農人。新農人是互聯網與三農有機融合的産物,是農民群體中先進生産力的代表。

狹義的新農人,指的是以互聯網為工具,從事農業生産、流通、服務的人,其核心是“農業+互聯網”。廣義的新農人,指的是具備互聯網思維,服務於三農領域的人,其核心是“三農+互聯網”。這裡指的服務,不僅包含生産經營相關服務,也包括監管服務、研究服務等。

互聯網是新農人的核心基因。這也是新農人區別於傳統農民、職業農民的最大不同。正是依託互聯網,新農人具備了直接對接市場的能力,從而改變了以前農民信息能力薄弱的狀況,從産業鏈的末端開始走向前臺。新農人是農民群體中最不“安分”的分子,具有開放、透明、分享特點的互聯網為他們的創新提供了沃土。

相比傳統農民,新農人普遍具備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這也是推動新農人持續創新的重要保證。同時,新農人大多出生在農村,對農耕文化有較深刻的認識,能夠更有效地改變傳統農業和農村經濟。過去幾年,一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抱著創業造福家鄉的願望回歸農村,形成了一波“新知識青年下鄉”的熱潮,這是在新的信息經濟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加速向農村領域擴散的天然體現。以分享、抱團為特徵的自組織性,是網商群體的獨特特徵,也是新農人的重要基因之一。新農人和熱心新農人事業的各界人士通過自發組織,已經搭建起一些旨在為新農人交流互助、資源對接的平臺,這些組織在幫助新農人學習成長、推動互惠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借助互聯網技術和大平臺,部分農民一躍成為市場的交易主體,轉型為賣家,直接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和交易,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議價權。同時也增強了農民對市場信息的敏感性。部分農民則通過融入新型産業鏈受益。由於具備了互聯網思維、較高的文化素質和生産經營水平,新農人的生産效率大大提升,這就為拉動農民創業和就業提供了堅實基礎。許多新農人通過電子商務從事農業和非農産品的經營,不僅個人發家致富,也帶動了周邊的農民創業和就業。

新農人群體在自身責任感的驅動下,積極應用現代化的安全溯源系統,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批新農人率先建立了食品安全溯源系統,使得農産品電商能完成食品供應、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的信息採集、記錄與交換。對消費者而言,商品信息更為透明,從而做出正確的購買決定,築牢食品安全防線。

同工業化的大規模産業化思路不同,新農人不片面強調産量和規模,而是強調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互聯網上,消費者對於農産品的生産環境、生産流程、環保狀況高度關注,這也推動新農人將生態農業技術、水質土壤改良技術等大面積運用到農業生産領域,這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意義重大。

相對於通過電視、報紙大規模打廣告等傳統手段來建立品牌知名度的方式,新農人在建立新型互聯網品牌方面獨具優勢。一方面,互聯網能夠幫助新農人以較低成本進行新品牌的推廣和打造,這對資金實力相對軟弱的新農人十分關鍵;另一方面,在互聯網上,客戶口碑即是品牌,品牌打造模式和傳統模式完全不同,新農人可以營造出更加貼近消費者、更加個性化和人格化的新型互聯網品牌。

4.“互聯網+物流”:讓物流業“聰明”起來

“互聯網+”正在技術、設備、商業模式等諸多方面改變傳統物流業的運作方式和效率水平,特別是在電商物流領域。受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拉動,電商物流已出現全新面貌。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和貿易大國,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物流大國。物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和最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之一。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140億件,躍居世界第一,同比增長52%。

但總體而言,我國物流增長方式相對粗放,亟待轉型升級。我國不是物流強國,物流業發展總體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根據世界銀行的物流能力指標(LPI),我國物流能力領先於其他“金磚國家”及與我國有相似資源稟賦的亞洲國家,但明顯落後於主要發達國家。

在物流信息技術應用上,隨著手持終端設備的開發和移動互聯網APP應用的不斷成熟,物流企業內部運作信息達到同步,分揀中轉、裝卸運輸、攬收派送等環節更加協同有效。同時,大數據應用使物流企業之間,電商與物流行業之間形成聯動機制,物流公司能夠實時掌握整個物流網絡每個環節的“未來包裹量預測”和“繁忙度實況預警”。

物流的過程,是社會産品從廠商轉移到消費者的過程,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物流的“動”,更重要的在於解決了如何“少動”甚至“不動”,這背後是商品流通體系潛移默化的轉型升級。智慧分倉技術將改變現有物流模式,做到貨物“不動”數據“動”,從而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數據預測將指導商家進行庫存前置,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提前運輸到消費地,待消費者下單後,再從最近的電商倉儲完成最後一公里配送,做到“訂單未下,物流先行”。C2B模式、淘工廠等新事物的出現,標誌著由消費者驅動的個性化製造正在崛起。近兩年,“淘寶村”不斷涌現,培育了大量的網商、服務商,帶動了當地製造業的發展,吸納了周邊大量勞動力就業,形成了新的産業聚集、新型的城鎮化,這標誌著依靠工業經濟下大零售、大生産為基礎的産業佈局正在改變。互聯網帶來三四線城市、農村消費的變化,擴大了物流覆蓋半徑和縱深。電子商務縮小了城鄉差距,使農村用戶在網上也可以買到與大城市居民同樣的商品。互聯網帶來生産、消費、物流的改變,會構築新的商業流通體系。

未來3到5年,隨著高速鐵路、綠色航空、新能源汽車、智慧倉儲、新材料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特別是“物聯網、下一代信息技術”等在物流領域的推廣和應用,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將與物流業深度融合,讓物流更加“智慧化”,這些都會給物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促進作用。(作者:阿裏巴巴研究院)

責任編輯: 劉楊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