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沉澱的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故宮等相關負責人談文創産品開發

2016-05-19 20:4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周瑋)對於正探索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文物單位而言,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公佈的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可謂“強心針”與“定心丸”。如文化部相關部門負責人所説,意見明確鼓勵具備條件的文化文物單位採取合作、授權、獨立開發等方式開展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對相關單位從事開發活動起到了“正名”和“保障”的雙重作用。

目前我國文創産品開發現狀如何,面臨什麼困難?接下來將意見落實落地要出臺哪些具體舉措?19日舉行的文化部關於推動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等相關負責人就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文化部:推動沉澱在文化文物單位中的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

在文化部文化産業司司長吳江波看來,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有利於推動沉澱在文化文物單位中的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傳承弘揚優秀文化;有利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穩增長、促消費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利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轉變理念、提高效能,提升服務能力,豐富服務內容,實現自我優化和提升。

從國際經驗看,利用博物館等單位館藏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産品,促進文化傳承傳播和相關單位的自我發展,也是通行做法。

“當前,我國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工作仍處在探索起步階段。此時出臺這樣一個政策文件十分必要,也非常適時。”吳江波説,“意見充分體現了改革創新的精神,既對如何開展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做出具體部署,又在體制機制、支持政策等方面做出創新和突破,應該説是一個務實、管用的指導性文件。”

他舉例説,意見針對部分地方財政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的問題,明確文化文物事業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取得的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可用於加強公益服務、藏品徵集、繼續投入開發、人員績效獎勵等。意見提出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在國家級、部分省級和副省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中開展試點,允許試點單位通過知識産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投資設立企業,從事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經營。

國家文物局:以五舉措支持推動博物館開展文創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列舉了一組數字: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11家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除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2家博物館因改擴建暫時停止文化創意産品生産銷售外,其餘9家博物館2015年銷售額總計9700萬元。其餘省級博物館收入差異較大。部分地市級博物館開展了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縣級博物館開發較少。

關強説,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面臨一定的政策障礙,主要是博物館經營資格問題。國有博物館絕大多數劃分為公益一類,按規定不能開展經營活動,其積極性受到影響和制約。此外,還有財政投入機制、優惠政策、收入分配和激勵機制等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辦專門轉發四部門的意見,對相關政策做出規定。如何使這些政策落地,還有很多路要走。”關強説,國家文物局將以五舉措支持推動博物館開展文創:一是營造良好制度環境,將組織編制《博物館經營活動管理辦法》;二是加大資源開放力度,用好用活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加強藏品、展覽等的數據資源開放,促進資源、創意、市場共享;三是提升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水平,開發出一批符合青少年群體特點和教育需求的優質文化創意産品;四是發揮故宮、國博等國家級博物館和省級綜合博物館引領作用,實施一批具有示範帶頭和産業拉動作用的文創開發項目;五是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為社會大眾特別是中小學生生産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産品。

故宮:既要有創新精神又要有“工匠精神”

2015年故宮文化創意産品達8700多種,營業額超10億元。朝珠耳機、故宮日曆、“朕知道了”紙膠帶、“正大光明”充電器等文創産品,讓無數觀眾成了故宮的忠實粉絲。

未來故宮文創將向何處走?單霽翔説: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今後將繼續秉承“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初衷,研發出更多具有高文化創意附加值,並能夠代表故宮文化水平的創意産品,讓人們通過這些産品直接觸摸到故宮文化,親身感受到故宮文化,從而傳播故宮文化,切實通過文化創意産品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今年1月,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中央電視臺首播,隨後在視頻網站爆紅,收穫點擊量超百萬,一度躋身熱門搜索。“該片受到關注的原因,是凝結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單霽翔説,“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既要有創新精神,也需要尋找中華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今天故宮博物院應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文創産品研發、製作、營銷的各個領域,去除浮躁和單純的逐利心理,通過文創産品將文物背後的人文情懷、藝術造詣、時代精神播種在廣大觀眾和社會公眾心中。”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溫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