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銀行理財有待創新轉型

2016-05-31 07:4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5年産品規模和發行數量增速明顯放緩——
銀行理財有待創新轉型


受宏觀經濟形勢以及行業自身發展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業務的增速正逐漸放緩。商業銀行應在加強風險管控的同時,及時創新業務類型,探索轉型方向,為業務平穩健康發展尋找更多支撐點

經過多年的迅猛發展,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增速正在放緩。中國銀行業協會理財業務專業委員會近日發佈的《2015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顯示,201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募集理財資金158.41萬億元,同比增長38.99%,發行理財産品18.68萬款,同比增幅為3.48%;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與往年相比,産品規模和發行數量增速明顯放緩。2014年,理財資金募集規模增幅為61.71%,産品發行數量增幅為25.35%。

收益率下降明顯

根據《報告》,在理財産品兌付客戶收益方面,2015年較上年有所增長,累計兌付客戶收益8651億元,同比增幅21.48%。其中,國有銀行兌付客戶收益佔比為42.26%,股份制銀行兌付客戶收益佔比為39%。

雖然兌付收益還在增長,但收益率逐漸下滑。普益標準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大型銀行收益率指數環比下滑2.55%,下滑幅度較3月份有所增加。股份制商業銀行3月份收益率環比有所上升,但4月份環比下滑5.21%。此外,5月份的前三周,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3.99%、3.93%和3.96%。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表示,銀行理財業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理財産品收益率下降,目前已破4%,進入“3”時代。

“從今年一季度一些股份制銀行理財産品規模來看,已經有一些開始負增長了,還有幾家增長為個位數,再聯絡當前的銀行理財收益率,可以得知,銀行理財增速已經開始放緩。在經濟下行背景下,信用風險迭出,對銀行理財來説更是嚴峻的挑戰。”廣發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陳芳説。

投資壓力上升

銀行理財産品與實體經濟關係密切。楊再平説,2015年,超過67%的理財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有15.88萬億元的理財資金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産、權益類資産等方式投向實體經濟。

事實上,理財資金通過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投資政府或企業引導基金等方式,在支持國家一帶一路、西部大發展、企業並購重組、城鎮化建設和災後重建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

然而,近年來,理財業務的發展也受到實體經濟中信用風險的影響。中國農業銀行資産管理部副總經理楊柳説,“去年以來,傳統重資産行業進一步瘦身,部分僵屍企業面臨關停情況,這對商業銀行的風險鑒別能力和風控手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往,我們認為信用風險只在非標資産中存在,從今年開始,債券市場甚至其他市場的信用風險,也會逐步顯現,投資邏輯亟需改變。”中國光大銀行資産管理部副總經理潘東表示。

銀行理財産品資産端風險收益正在面臨考驗。招商銀行資産管理部副總經理魏青表示,市場如果沒有高收益的資産,配置出來的産品就不應該有高收益。而當前,理財的收益通常是剛性的。理財産品需要逐漸進入到風險定價的狀態。

多措並舉謀轉型

銀行理財業務亟需轉型。中國銀行投資銀行與資産管理部副總經理王衛東説,銀行理財是境內商業銀行轉型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理財業務發展到現階段,不能按照原有的套路和流程去做,轉型迫在眉睫。

楊再平表示,應對理財業務新挑戰,必須做好挖掘收益與管控風險兩大功課,既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收益,又要管控好風險,守住風險底線。

隨著實體經濟中風險因素的陸續釋放,理財業務加強風險管理至關重要。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部處長蘇薪茗認為,要改變目前理財産品以預期收益率産品為主流的定位,進一步發展凈值型産品,提高投資者買者自負的意識。另外,要改變部分資管業務定位不明、投資鏈條複雜性增加的問題,防範風險的交叉感染。

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業要“知曉自己的資産”,把資金的真實需求與虛假需求區分開,根據真實資産的實際情況,賣給風險偏好相匹配的投資者。此外,要破解“資産荒”問題,還要最大限度地去發現、挖掘有增值潛力的資産,尤其與科技及企業家創新相關的資産。

潘東用三句話總結轉型的方向。第一是産品端回歸,通過打破剛性兌付,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從原有的預期收益類型的産品向凈值化産品轉型;第二是資産端轉型,未來可以向資管投行方向發展,通過資管投行去發現、挖掘、創設好的投資品,並通過銀行理財帶動全生命週期服務;第三是夯實風控端,只有做好基礎工作,完善風控理論,才能保證業務平穩健康發展。(記者 曹力水)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