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力爭實現3000萬人通過産業扶持脫貧

2016-06-10 07:1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特色産業促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發佈
——力爭實現3000萬人通過産業扶持脫貧

◇ 到2020年,貧困縣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産業基地,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農産品加工、服務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産業體系。

◇ 貧困鄉鎮、貧困村特色産業突出,特色産業增加值顯著提升。

◇ 貧困戶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日前,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審定,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對《意見》進行了解讀。

産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模式的重要特徵。當前,推進産業扶貧具有良好的條件,但受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低等因素影響,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産業優勢、經濟優勢,成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瓶頸。

“産業扶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最重要的舉措,通過産業扶持實現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該負責人説,産業扶貧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産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

與以往産業扶貧政策最大的不同是,《意見》緊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長期受益作為産業幫扶的出發點、落腳點,並對防止實施中脫軌走樣作了有針對性的規定。同時,注重調動各相關部門和地方的積極性,只對産業扶貧的基本思路、原則和重點任務作了規定,對有關部門實施的專項性産業扶貧,如林業、光伏、旅遊等扶貧措施不作具體規定。

《意見》提出,到2020年,貧困縣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産業基地,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農産品加工、服務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産業體系;貧困鄉鎮、貧困村特色産業突出,特色産業增加值顯著提升;貧困戶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如何在貧困地區選準選好産業?九部門提出,要科學確定産業,要在分析貧困縣資源稟賦、産業現狀、市場空間、環境容量、新型主體帶動能力和産業覆蓋面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産業結構,優化産業佈局,選準適合自身發展的産業。要按照全産業鏈理念打造産業,積極發展産品加工,拓展産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森林旅遊休閒康養,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拓寬貧困戶就業增收渠道。

“各地資源條件千差萬別,貧困戶經營能力和脫貧需求也不盡相同,必須因地制宜選擇産業。産業扶貧要遵循市場和産業發展規律。”該負責人表示,要堅持聚力到戶、受益精準;因地制宜、産業精準;科學設計、項目精準;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幫貧脫貧、聯動聯考。

“産業扶貧必須找準産業項目與貧困戶增收的結合點,真正建立起貧困戶分享産業發展紅利的有效機制。”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意見》強調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就是要把共享理念貫穿到産業發展鏈條中,把貧困戶精準受益作為扶持産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對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財政投資的前置條件。

一方面,要鼓勵開展股份合作,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産權等可以折價入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權;有關財政資金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等項目形成的資産,具備條件的可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另一方面,推廣訂單幫扶模式,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有産業發展能力的貧困對象,共同開發特色産業,依法簽訂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協議。

《意見》從金融、市場等方面,提出增強産業精準扶貧的支撐保障體系。健全金融服務體系,要從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等方面強化金融扶持,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符合貧困地區特色産業發展特點的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貧困地區産業發展的保險支持力度,建立産業發展風險防控機制。健全市場支撐體系,要改善流通基礎設施,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立農産品網上銷售、流通追溯和運輸配送體系,積極培育品牌。(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