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綠色交通 你我共建——交通運輸“十二五”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試點示範項目成果展示

2016-06-24 11:09 來源: 交通運輸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部全面推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試點示範項目建設,實施了63個交通運輸環保試點建設項目,涵蓋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保護、高速公路服務區清潔能源與水循環利用等方面。確定了26個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並組織開展了經驗總結交流。先後組織開展了江蘇、浙江、山東、遼寧4個綠色交通省,北京、廈門等27個綠色交通城市,大連港、青島港等11個綠色港口,河南三淅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等20條綠色公路,共計62個綠色交通試點項目,逐步形成了一套綠色低碳交通運輸區域性和主題性試點管理模式。先後推出六批130個部級節能減排示範項目。

這些試點示範項目的實施,對行業綠色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帶動和宣傳作用,顯著提高了行業節能環保意識,有力推進形成了行業綠色發展的新格局。中國交通新聞網編發部分試點示範項目的實施情況,敬請關注。

節能減排

河南三淅高速公路

智慧化節電 生態槽凈水

河南省三淅高速公路盧氏至寺灣段,針對工程地處中部山區、生態環境敏感、能源旅遊通道等特點,開展節能環保技術探索與應用,為全國綠色公路建設積累了經驗。

該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激勵機制,鼓勵引導施工單位利用隧道棄砟及收集腐殖土造地。施工單位還利用造地、路基填築、營造地形等方式對廢棄材料進行二次利用。

該項目還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使用耐久性路面,增加路面結構和瀝青表面層使用壽命;設置地源熱泵系統,全年可節能約40%;全線隧道節能燈具替代率達到47.7%,長大隧道通風采用混合型通風智慧控制方式,節電率可達20%至30%;採用分佈式節能供電,提高供配電系統的功率因數,節能效果顯著。

在環境保護方面,該項目利用路面徑流生態種植槽凈化技術、橋面徑流三池聯動凈化應急技術等保護水文資源。在施工過程中用液化天然氣取代重油、柴油等作為燃料,綜合排放降低90%以上。同時,盡可能保護和利用原生植被,在有條件綠化的區域種植喬灌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

項目施工期替代燃料量33550噸標準油,節能量11854噸標準油,二氧化碳減排量121889噸;運營期每年節能量9012.24噸標準油,二氧化碳減排量9927.77噸。

項目還通過了“重交通瀝青路面結構耐久性設計與施工技術”、“三淅高速公路施工能耗統計分析研究”等10項科研攻關項目,形成了交通運輸行業標準3項、專利4項,對生態敏感區、山嶺重丘區綠色公路建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

綠動建養全過程

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實現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目標,在交通運輸部的考核驗收中被評定為優秀示範項目。

節能神器:地源熱泵 橡膠改性瀝青

冬季從地源中吸取熱量,向服務區建築物供暖;夏季從室內吸收熱量並轉移釋放到地源中,實現服務區建築物製冷——地源熱泵已在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全線服務區廣泛應用。據悉,地源熱泵系統可代替鍋爐和空調,且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廢氣、廢水、廢渣,可節省能源和運行費用40%至50%。

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將336萬條廢舊輪胎加工成改性瀝青膠結材料,應用橡膠改性瀝青技術鋪築路面規模為全國第一。

循環絕招:開槽土填築路基

據統計,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全線利用建築垃圾、開槽土、廢棄河砂和煤矸石156萬立方米填築路基,節約佔地1564畝。

在京港澳高速公路京石段,每個服務區都建有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廢水經統一收集處理後,達到綠化用水標準,用於服務區廣場綠化和衛生間衝廁,既節約用水又減少了污水排放量。

環保妙方:推廣高性能混凝土

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全線共使用高性能混凝土350萬立方米,節約水泥3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萬噸,同時延長了結構混凝土的使用年限。

項目人員還編制了《高速公路高性能混凝土技術推廣應用設計與施工規定》,實現了高性能混凝土的集中預製和標準化生産。

此外,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大力推廣應用植物纖維毯新型生態防護。植物纖維毯施工後,路基邊坡即被植物纖維毯覆蓋形成保護層,防雨、防風,並很快形成植被,使路基邊坡很快得到充分保護。

大連港

五年節能2.2萬噸標準煤

“十二五”期,大連港集團累計完成節能量2.2萬噸標準煤,港口生産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和單位吞吐量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分別下降41.9%和58.8%,全面完成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目標。

大連港通過實行集裝箱不落地中轉,減少了週轉能耗。“車船直取作業方式”、“水水中轉”、“海鐵聯運”,實現了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形成了一套集約高效的新體系。

在生産體系“變綠”的同時,大連港港內的高耗能電機、老式變壓器等全面“下崗”,變頻調速、勢能回收等新技術、新設備陸續成為作業現場的主角。通過應用“電纜卷盤供電”、“直流滑觸線供電”等新技術,門式起重機全面實現了“油改電”。

在堆料區域,工作人員將抑塵劑噴灑在堆料表面,據介紹,這種抑塵劑能迅速在堆料表面凝結成一層堅硬的外殼,將粉塵牢牢罩住。

在污水處理方面,大連港現有10座污水處理設施和8套地埋式污水裝置,實現了港區污水處理的全覆蓋。對於以前難以處理的油輪壓艙水,大連港在國內率先採用了生物技術進行深度處理,使油含量指標在國內港口處於領先水平。

大連港集團已完成了集團生産指揮智慧化調度系統、集裝箱碼頭生産管理系統統一平臺、物流一體化服務平臺建設等,港口的智慧化水平迅速提升。

去年,大連港一期集裝箱碼頭引入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TOP+”系統。該系統可自動採集數據、生成作業指令,智慧調配人、車、機械等作業資源,實時監控所有設備的作業軌跡。

青島港

“三低三高”綠色發展

青島港圍繞“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全力打造綠色低碳港口。集裝箱輪胎吊“油改電”、拖輪“學良節油法”、“門機自動計量系統”、“集裝箱碼頭裝卸工藝優化系統”4個項目被評為全國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示範項目。

青島港打造專業化低碳生産工藝,針對煤礦散貨生産智慧化堆場系統、混礦流程工藝等7個流程系統總結提煉節能效果,推廣節能作業模式。引導廣大員工不斷優化操作工藝,總結提煉機械節能操作法和崗位絕活329項,極大降低了單車能耗。

通過調整港口功能佈局,青島港實現二、三期碼頭堆場道路對接,降低能耗成本。

青島港加大節能技術應用,組織實施了集裝箱輪胎吊混合動力技術改造、軌道吊自動化技術改造等27項綠色低碳港口主題性項目。

青島港建設了能源採購、消耗、監測、分析等能源管理體系模塊,建立了數據分析庫,為管理節能提供依據。

通過引進新設備,青島港港內耗能設備、設施的節能達標率達到98.5%以上,新建項目、新購設備的節能達標率達到了100%。

青島港在礦石碼頭修建廢水回收沉澱池,每年節約水資源約5萬噸。對港內兩座加油站實施油氣回收改造,油氣回收率達到95%。在液化罐區實施油罐加溫蒸汽餘熱再利用,每年節約蒸汽費13萬元。

青島港還建設了20多公里擋風抑塵墻、散貨市提車輛洗車池,以及碼頭配套污水處理設施、溢油應急設施等。在四大港區嚴格實施貨垛全部苫蓋、堆場全部噴淋、搬搗市提車輛全部沖洗車輪。

重慶綠色交通城市

綠色交通體系“五位一體

重慶市圍繞建設綠色循環低碳交通基礎設施、推廣綠色循環低碳型交通運輸裝備、優化運輸模式及操作方法、提升信息化技術水平、健全交通碳排放管理體系,建成了“五位一體”的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

在低碳交通基礎設施領域,重慶市實施完成普通國省道瀝青路面冷再生利用132公里、水泥破碎再生路面336公里,幹線公路路面循環利用率達到80%;建成長江上最大豪華遊輪靠港岸電設施。

在低碳交通運輸裝備領域,主城區清潔能源公交車輛佔比達到99.3%,清潔能源出租車佔比100%,CNG(壓縮天然氣)公交車、CNG出租車已全面覆蓋38個區縣;內河船型標準化率達到75%。

在交通運輸組織優化領域,完成公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建設,在全國省域範圍內率先實現所有區縣和一二級客運站聯網售票;完成305台模擬駕駛器的推廣使用;長江水陸甩挂、陸路甩挂運輸示範全面完成,魚復工業園城北物流甩挂運輸示範、載貨汽車滾裝船運輸示範項目基本完成。

在智慧交通工程領域,智慧公交工程、內河航運船舶智慧調度系統等8個項目已全面完成預期功能及規模,在公交、出租、物流等領域基本實現了智慧化運營管理。

在交通運輸碳排放管理體系領域,營運車輛能耗動態監測系統和4家內河航運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2個項目已完成全部擬定內容,同時帶動1家公交企業開展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

據統計,重慶市試點項目年節能量4.02萬噸標準煤,替代燃料量7.54萬噸標準油,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34萬噸。

廈門綠色交通城市

兩年推廣新能源汽車2311輛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廈門市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實際完成16.5%,完成預期目標的171%。

146萬元補助合同能源管理

廈門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産業,推動産業園區循環化改造。2015年,廈門市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比上年下降6.4%,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65.9%,比2014年增長11.6%。

廈門市正在實施節能技術産業化工程。2015年,廈門市共立項支持節能科技項目29項,編制了第九批《廈門市節能技術和産品推薦目錄》。

此外,廈門市積極推進實施合同能源管理。2015年,共有10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享受廈門市財政補助146萬元。

實施37項重點節能工

廈門市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節能工程,組織實施了37項重點節能工程,累計發放資金補貼1263萬元。

廈門市對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達標車型車輛參數及配置進行核查,嚴格把好車輛準入關;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2014年至2015年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2311輛,任務完成率為福建省第一;建立出租車電召服務平臺,全市5962輛出租汽車均安裝了電召終端設備。

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監測

在完善節能法規的同時,廈門市實施重點用能單位和重點耗能設備節能監測、單位産品能耗限額等節能執法活動。2013年至2015年,廈門市累計淘汰低效電機2908千瓦,累計節能改造電機系統6.271萬千瓦。

廈門市還加強能源計量和統計工作以及節能統計能力建設,嚴格執行國家、省能源統計及核算制度,及時、準確上報各項能源統計數據,開展能源統計調研和分析。

環境保護

山西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試點工程

覆蓋全省高速公路網重要路段

該項目2011年批復建設,目前初步建立了覆蓋山西省高速公路網重要路段的環境監測網絡。山西省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以山西省交通環保站環境監測中心為核心,以交通環境監測分站和在線環境監測站點為骨架,以環境監測信息處理平臺為支撐。

試點工程建設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一是山西省交通環保站環境監測中心升級改造工程,對現有的水質分析實驗室、大氣分析實驗室、噪聲和振動監測實驗室進行升級完善,新建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生物分析實驗室,購置液相色譜、氣質聯用儀等環境監測儀器設備21台(套)。

二是交通環境監測信息處理平臺,包括交通環境數據中心繫統、交通環境地理信息系統、交通環境質量(空氣、噪聲)在線智慧化監控系統、交通實驗室檢測業務管理系統。

三是結合山西省地理區域和高速公路發展現狀,在山西省北部的大同片區和南部的運城片區,分別設立大同交通環境監測分站和運城交通環境監測分站,總實驗面積約180平方米,購置了環境監測儀器設備40台(套)。

四是在全省範圍內,建設4套環境空氣在線監測系統和8套噪聲在線監測系統。

該項目的實施,大幅提升了山西省交通環保站環境監測中心的監測能力,進一步改善和強化了實驗環境、監測儀器、監測項目、監測範圍等軟硬體實力,可基本滿足山西省交通運輸類項目在前期立項、施工過程、竣工驗收和運營維護等不同階段的環境監測需求,為山西省交通行業環保規劃、環保監管、環保統計和科研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為華北地區公路交通運輸環境監測工作積累經驗。

湖北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試點工程

環境監測網絡初具規模輻射全省

該項目2011年批復建設,現已初步建成以湖北省交通運輸廳環辦為主管部門,以湖北省交通環境監測中心站為技術主體,以中心實驗室、十堰環境監測分站、交通環境監測信息處理平臺、在線監測站點為組成要素的環境監測網絡架構,實現對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領域的基本覆蓋。

該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是升級改造交通環境監測中心站原有實驗室,設置水質分析室、大氣分析室、噪聲和振動監測室、生態環境監測室,增加實驗室面積,購置半自動紅外測油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環境監測儀器設備30余臺(套),新增移動環境監測車一台(配套常規監測設備)。

二是新建十堰交通環境監測分站,配備水、氣、聲等常規監測儀器和實驗試劑、器皿、實驗室配套設施等。

三是新建交通環境監測信息處理平臺,建設交通環境監測管理數據庫、基礎地理數據庫和環境監測業務數據庫,開發基於GIS的環境監測數據統計模塊、環境監測數據對比模塊等。

四是在全省範圍內,試點建設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環境空氣在線監測系統和噪聲在線監測系統各2套。

該項目的實施,推動建立了初具規模且可輻射全省高速公路的省級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促進完善了湖北省交通運輸廳環保管理工作,擴大了省內交通運輸行業環保培訓範圍,形成了一批行業環境監測領域的學術成果和環保研究,提升了省內交通運輸環境監測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省內建設綠色交通奠定了技術支撐,為長江中游地區交通運輸環境監測工作和行業環境監測網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

湖北黃黃高速公路二里湖服務區試點工程

建築圍護結構改造節能65%

該項目主要包括污水生態式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新建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工藝採用水解酸化+接觸氧化為主體的前置二級預處理+強化潛流人工濕地工藝,中水作為衝廁、沖洗車輛以及服務區綠化澆灌用水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工程,利用綜合樓屋頂設置太陽能電池板,光伏系統總功率為71.39千瓦;風光互補路燈照明工程和LED照明工程;地表水源熱泵系統工程,利用二里湖湖水作為冷熱源的供暖供冷系統,為服務區附屬建築供熱、製冷及提供生活熱水;建築圍護結構節能改造工程,對服務區原有綜合樓進行圍護結構節能改造,改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降低建築能耗。

該工程實施後環境效益顯著:實現建築節能65%,節省資金40萬元;地源熱泵系統採用地源熱泵,比多聯空調系統每年節省33883度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工程,每年二氧化碳減排量14.08噸、二氧化硫減排量約0.114噸、粉塵減排量約0.057噸;風光互補路燈照明,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64噸、二氧化硫855.05千克、氮氧化物744.4千克;LED燈節能照明年均約節省80.4萬度電:污水處理系統每年減少66.28噸COD、37.45噸BOD5和7.21噸NH3-N的排放。

該試點工程貫徹落實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戰略和交通運輸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對建設“生態、環保、綠色、和諧”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節能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探索總結的服務區建築圍護結構節能改造、污水生態式處理等技術,可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高速公路服務區提供借鑒和示範。

陜西西寶高速公路武功和眉縣服務區試點工程

污水再生利用呵護景觀美化環境

該試點工程主要內容包括污水生態式處理和循環利用技術、太陽能熱水器製備熱水、建立固體廢棄物中轉站等內容。污水處理及回用工程採用生態法污水處理工藝,處理後出水水質指標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能夠滿足服務區回用要求。

該工程運行成本低,水處理成本僅為0.24元/噸,其他污水工程水處理成本約為0.6元—1元/噸;維護管理簡單、系統運行穩定,由於生態法污水處理技術使用的機械設備較少,其維護管理簡單易行,即使不具備污水處理專業知識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普通職工,通過簡單培訓也可實施日常運營維護管理;出水水質好,由具備檢測資質的第三方進行水質檢測,結果證明該工藝處理出水水質明顯優於《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四是景觀效果好,生態床頂部種植有開花類挺水水生植物,可以將整個污水處理系統融入服務區景觀體系,並對美化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該工程採用生態式污水處理回用系統為主體污水回用處理系統,既可以改善周圍環境及周圍河流的水質,也節省水資源,實現節能減排。工藝實施後污染消減,每年可節約資金96.71萬元。

該試點項目貫徹落實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陜西省建設國家低碳試點省份的發展戰略,是交通運輸行業引領創新、發展轉型的具體體現。全面完成了交通運輸部批復的工程建設內容,節約了大量運營成本,社會、環境、經濟效益顯著,符合行業建設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的總體要求。該項目成果達到了服務區清潔能源和水資源循環利用試點目的,探索總結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可為其他類似項目建設提供借鑒和示範作用。

青海西久公路龍穆爾溝至黑土山生態建設和修復試點工程

植草長勢旺盛 成活率85%以上

西(寧)久(治)公路(S101)貴德至大武段穿越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2011年,交通運輸部將該條公路穆爾溝至黑土山段列為“十二五”重點生態修復示範工程之一,對沿線植被恢復進行重點治理。

工程實施後整體效果突出,植草大部分長勢旺盛,成活率在85%以上,土工格室植生袋修復技術、植被毯技術、厚層基材噴射技術、撒植草技術、液壓噴播植草技術、挂三維網液壓噴播植草技術在下邊坡較為成功。土質上邊坡工點植物長勢良好,但砂礫含量大的上邊坡沖刷較嚴重,成活率僅達到40%。

在草種選擇方面,建議採用青海牧科院培育的適應當地高寒耐溫氣候的草籽,並配有早期生長旺盛的先鋒草籽混合播種,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修復技術方面,每一種修復技術都有其特定的應用環境,因此設計施工時需因地制宜。如液壓噴播植草技術雖然應用範圍廣泛,但在砂石邊坡上,因雨水沖刷嚴重,不易存活;植生袋技術要求邊坡坡度不大於60度,邊坡平整,重點應先將植生袋放平整固定;厚層基材噴射技術則要求修整邊坡坡度不大於45度,邊坡表面應無雜石,還要特別加大種子與底肥的科學配比,厚度一定要均勻,噴播後加強保溫管理,溫度最好不低於17攝氏度,做好後期養護。

該試點工程貫徹落實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青海省“生態立省”發展戰略,對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也起到一定作用。該工程沿線氣候惡劣、自然地質條件複雜,試點成果體現了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該項目達到了高寒高海拔地區公路生態修復試點目的,項目探索總結的工藝和技術可為其他高寒高海拔地區公路生態修復工作提供借鑒和示範。

內蒙古銀巴公路巴彥浩特至頭關段生態建設和修復試點工程

喬灌草科學佈局 立體化修復生態

該試點項目旨在有效減緩沙漠東移對公路的影響,改善路域生態環境,保證公路正常運營,同時也為內蒙古及其他類似地區既有公路生態修復工作提供指導和示範。

該試點工程修復範圍為線路西側巴潤別立井灌區和格林布隆灘井灌區之間的荒漠和沙丘區域。主要工程內容包括植被恢復工程和輔助設施工程。其中,植被恢復工程包括人工種植喬木1.1萬株、灌木人工造林2.5萬畝、恢復撫育天然植被3.8萬畝;輔助設施工程包括修建機電井8眼、修築作業道路12.8公里、鋪設輸水管道14.9千米、架設網圍欄52.8千米、扎設固沙草方格沙障800畝。試點工程應用了草方格工程固沙、喬木人工造林、灌木人工造林、灌木容器育苗、人工撒播草種和飛播草種植草等生態修復技術。

通過試點工程發現,沙棗適應性最強,榆樹次之,刺槐不適於沙地造林;在灌木人工造林上,梭梭生長慢但生命週期長,沙拐棗生長快但生命週期短,花棒居中,兩行一帶灌木混交造林是值得推廣的技術;在草種撒播上,人工撒播的成本和效果不如飛機撒播,草種撒播適用於半固定沙丘及沙地,不適用於荒漠戈壁;天然植被區恢復撫育的人工補水措施成本高且成效低,不宜大規模開展;在灌溉方式上,喬木宜採用滴灌,灌木適合管灌,工程固沙草方格及天然植被恢復撫育區域適合採用噴灌。

該試點工程對公路沿線區域的風沙防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到一定作用。工程沿線氣候惡劣、土壤水分條件較差,試點成果體現了乾旱荒漠地區的地域特色,達到了乾旱荒漠地區公路生態修復試點目的,探索總結的技術可為其他乾旱荒漠或沙漠地區公路生態修復工作提供借鑒和示範。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