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稅務風控戴上信息化“緊箍咒”

2016-08-08 17:41 來源: 稅務總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傳統內控機制長於事後分析和追究,即使全面找出了問題,執法風險已既成事實。信息化稅務風險內控機制,則可以把日常監督落實到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


4月12日,濟南市歷城區國稅局工作人員為納稅人進行“營改增”稅控裝置發行和增值稅發票發放工作

稅務系統點多線長面廣,對外行使執法權,對內管理人財物,權力事項多監管難,稍有不慎就容易導致出現稅收風險。日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調研了解到,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認真剖析600多個案例,發現四條規律:一是犯罪行為都與稅款流失有關;二是都發生在稅收執法環節;三是對違法犯罪行為都有明確的稅收管理或廉政防範規定;四是都與“權力”有關。

針對這一狀況,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稅務系統以“治權”、“治內”為重點,以科技手段為驅動,打造“上了鎖的籠子”,努力使不廉行為無處藏身,最大限度減少執法風險、行政風險、廉政風險和稅收流失風險,防止有法不依甚至以稅謀私、徇私枉法。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為核心,全國稅務系統把廉政風險防控制度、要求,固化于信息技術、鑲嵌到電腦軟體,實行“預警前置、過程監控、實時處置”,形成了用制度和科技管人、管事、管風險、強稅收的嚴密監督體系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防護體系,確保權力運行不出軌,黨員幹部不出事、少出事。

信息化手段“上鎖”制度“籠子”

隨著稅務改革深入,稅收紅利擴大,執法權力增多,風險隨之增加。比如,全面推開營改增,可用以抵扣稅款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擴展所有行業,鋌而走險者增多,管理難度增大。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從福建稅務部門了解到,稅收綜合徵管信息系統和“貨運發票代開”系統營改增數據沒有互聯互通,可能導致納稅人“多代開發票,少繳納稅款”;江蘇等地稅務部門發現所得稅報備、臺賬管理,非居民合同備案、股權轉讓、預約定價等事項長期在計算機外運轉,無疑增加了執法風險。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稅局局長關禮認為,圍繞“管權控權”,稅務系統內控機制建設經歷了“制度防控重點管隊”、“科技防控重點治稅”和“制度加科技、管隊又治稅”三個階段。

他介紹説,起初,結合黨風廉政建設重點與稅收業務,排查崗位風險點,制定和完善了內控制度和防控措施,但在事後分析和追究模式下,即使全面找出了問題,執法風險也已既成事實,有些損失難以挽回。

國家稅務總局將信息化作為深化內控機制的突破口,在管人管錢管政策的總局機關,率先梳理282項主要業務,制定164項工作規程,查找出195項風險點,實行權力、責任、流程、制度、風險“五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規範運行。

本刊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全國32個省級國稅局、31個省地稅局實現了內控信息化,稅務主體軟體內嵌流程管理、痕跡管理功能,從規範出口退稅逐步拓展到納稅評估、稅務稽查,全面審核比對軟體信息,攔截並整治規範徵管漏洞,提示和“阻斷”違規行為,用科技為制度的籠子“上鎖”。

“對該防範的行為不防範到位,該敲警鐘的事項不及時提醒,就是為政失德、為政不善。我們寧可今天因嚴格管理聽到罵聲,不願明天聽到幹部身陷囹圄的哭聲。”湖北省國稅局局長張國鈞説,要靠內控機制把日常監督落實到事前、事中、事後,不讓有企圖的人鑽空子,不讓違規者釀成大錯。

四項舉措全流程監控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採訪中,《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了解到,稅務系統將已滲透到稅收執法、行政管理各個細節的稅收綜合徵管軟體、金稅三期核心徵管軟體、財務軟體的基礎數據,作為內控機制信息化的“千里眼”、“順風耳”,將風險防控嵌入日常業務,權力運行到哪,內控機制延伸到哪。

一是聚焦“風險源”提前布控。本刊記者了解到,廣東省國稅局開發了內控機制防禦和管理評價系統,配置41個全國通用風險指標,29個省局選用風險指標,171個市局配置風險點,涵蓋8類業務,涉及徵收、管理、稽查、處罰四大事項,覆蓋各稅收執法環節;浙江省地稅局納稅申報系統後臺設置470個廉政效能風險預警指標,實時監控和預警一線人員;大連市國稅、地稅內控促廉信息系統錄入代開發票個體戶全部信息,像雷達一樣掃描、預警風險事件,幫助稅管員監控分析,判斷個體戶開具發票金額就超過稅收起徵點而不申報納稅等苗頭性問題,為後續處置精準導航;山東省滕州市國稅局將稅收執法和行政管理風險點、防範措施嵌入“稅源監控及稅收執法風險管理系統”和“勤廉優政辦公平臺”。

二是用活“數據庫”全面比對。“以往稅收業務數據口徑不同,難以共享。如今,運用數據倉庫技術,有序整合散落于各系統的數據,變封閉為共享,防止權力暗箱操作。”江蘇省國稅局局長胡道新告訴本刊記者,江蘇國稅數據倉庫已存儲數百億條數據,設置監控條件288個,可自動比對、預警、干預違規行為。2016年以來,江蘇省國稅局將營改增稅收納入內控風險點,制定5項防控指標,全面規範各類稅款申報。廣西、山東等地的地稅部門內控系統以金稅三期系統、防偽稅控管理信息系統、出口退稅審核系統、網絡發票系統、增值稅發票系統蘊含的數據為信息源,59個自動取數風險指標累計生成5萬餘條風險疑點,實現了數據的無障礙提取和集成化運用。

三是鋪設“標準軌”公平執法。在浙江省國稅局黨組成員、總經濟師劉炳榮看來,執法不公的原因之一就是標準彈性較大。“比如納稅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最高標準與最低標準相差5倍,而‘情節嚴重’判斷標準、罰款金額缺乏統一、明確的尺度和標準。”

針對這一情況,該局建立權利、責任、風險三份清單,讓每個執法者知權利明責任辨風險。江蘇、廣東、湖北、河南等省國稅、地稅和政府法制辦聯手,制定《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基準》,制定稅務處罰自由裁量權的“刻度表”,廣東設立182個風險點,大大約束了稅務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

四是拉起“警戒線”阻斷違規。當前,基層稅收執法風險點又多又分散,靠人工監控很難及時發現,需要深化信息運用,實現動態校正。對此,河南國稅動態校正風險指標,將執法風險較高的稅款核定調整項目、後續管理難度較大的稅收優惠備案管理項目等12項重點工作,列入稅收風險內控系統監控提醒事項。

廣東國稅更加注重實行內控流程標準化,每道程序互相制衡,不按規定操作就難以為繼。曾經,一位稅務人員盜取同事用戶名和密碼冒名登錄計算機,跨區域非法解鎖涉案企業領購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限制,被內控系統實時監控發現,系統後臺立即將任務發送到監控崗位,迅速鎖死失控發票,第一時間避免稅款損失,並根據內控系統痕跡快速鎖定作案人員,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讓內控機制長久發力

採訪中,廣東省珠海市國稅局總經濟師黃勇認為,內控機制信息化是推進我國稅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稅務總局將其納入稅收徵管改革、金稅三期工程建設等頂層設計積極推進,著力形成全國標準統一、執行規範的內控體系,對規範各地稅務機關執法行為、加強權力制衡、提高管理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其一,建立業務流程標準,內控機制才能“嚴而有益”。“剛開始不少人認為內控系統是‘緊箍咒’有抵觸情緒,經過幾年應用反而認為它是“護身符”,主動要求增加內控系統約束條款,把‘緊箍咒’搞緊一些。因為戴上‘緊箍咒’是對納稅人負責,也是保護自己。”河北邯鄲武安市地稅局局長王振英説,業務流程標準化既減少了稅務人員因業務不熟悉而可能帶來的執法風險,又有效壓縮了稅務人員自由裁量和權力尋租空間。

其二,優化權力運行模式,內控機制才能“嚴而有效”。稅款流失、稅收執法、幹部廉政三類風險相互交織,都與權力運行緊密相關,必須聯合監管、同步防範。例如,江蘇省徹底取消稅管員管片模式,割斷了國稅幹部與納稅人固定的管理關係,大大降低了“一人統管”的廉政風險。而海南各市縣國稅局上百名副局長,全部兼任主要科室的一把手,重構了稅務機關內部權力運行機制,杜絕了“甩手掌櫃”現象發生。

其三,公開透明強化制約,內控機制才能“嚴而有質”。北京市地稅局稽查處副處長劉麗談到,稅務部門權力事項種類多、分佈廣、運行複雜,內控機制使稅務廉政風險和執法風險看得見、摸得著、防得住。內控機制信息化的全面推進,把不想違規、不敢違規,變成不能違規,大大增強了廉政風險防控水平。

本刊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地稅局稅務案件審理系統,設置了每個環節的工作流程、完成時限、標準要求,並且所有操作信息都要保存、能查詢、有痕跡,可實時監控。

其四,持續改革行穩致遠,內控機制才能“嚴而有進”。山東省棗莊市國稅局局長鄭舒東建議,內控機制今後應持續優化風險指標管理體系,持續完善監控鏈條,強化部門風險指標聯動監控、縱向互動,及時督辦整改,納入績效考核,分析風險成因,加強後續管理。

“按照行穩致遠,蹄疾步穩的思路,持續搭建全國統一的稅務內控管理信息平臺,從根本上提升內控管理水平,為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支撐。”他表示。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陳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