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最最關鍵的,是把人才用好”
——深圳人才驅動創新啟示錄

2016-08-15 11:1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深圳8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編者按:新常態背景下,深圳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構築人才高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更高層次。新華社記者近日到深圳調研,走企業,訪專家,問創新,多角度探尋鵬城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型發展背後的奧秘,從今天起連續3天播發系列調研報道。

“我們的目標是努力打造在國際新能源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級研發機構。”

盛夏的深圳,福田區一座高樓內,曾任美國能源部國家實驗室終身研究員的國創新能源研究院創始人茆勝博士説:“我和兩位歐美科學家3年前來深圳創業,現在我們創新創業團隊已有400多人,核心成員一半是西方人!”

一方面,是高端人才不斷落戶;一方面,是新常態背景下的深圳成功走上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不斷交出靚麗的經濟發展答卷。

深圳為什麼能?新華社記者走進鵬城調研發現,創新驅動的背後是人才驅動--

深圳,為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來的人創造了良好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環境,讓他們在這裡釋放活力和創造力,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則為深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不斷注入動力。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以“人才紅利”促進全面創新,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強、創新強、産業強、經濟強的發展新路徑

深圳市深南大道和上步中路交接處,有一座鬧中取靜的白色“八角樓”式建築--深圳科學館。

記者走進科學館,發現這裡儼然是一座深圳國際創新驛站——從視覺人工智慧公司到鋰電池實驗室,已有約30個海外歸國創業團隊在此落腳,又從這裡走向世界……

“八角樓”,正是海歸創客紛紛“飛”入鵬城的縮影——2013年至2015年,深圳連續3年引進留學人員增幅超過40%,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更是超過50%,累計引進“海歸”人才超過7萬人。

研發出全球最薄柔性顯示屏的柔宇科技迄今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超過500件,成為深圳高科技的一張名片。

“柔宇最大的資産是人,是團隊。”創始人劉自鴻説,自己和斯坦福校友余曉軍、魏鵬歸國創業,得益於深圳2011年起實施、專門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的“孔雀計劃”。“政府給政策,給補貼,給資源,我們已經從3個人變成了超過500人的國際化團隊,成員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

“孔雀計劃”團隊最高專項資助可達8000萬元。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第一優勢。人才資源開發,正成為深圳創新發展的戰略基點。

短短5年時間,“孔雀”紛至沓來——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1664名“孔雀人才”被深圳延攬。深圳已初步形成一支富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

人才一流,創新和産業才能一流。

2016年上半年,華為銷售收入達24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

“除了牛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牛人,我們別無所求。”這是華為的招聘宣言。

“華為尊重人的價值,強調以奮鬥者為本,這在中國影響深遠。”長期觀察中國企業組織創新的研究者康至軍説,深圳的企業在人才管理和創新方面有著獨到見解,這裡已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搖籃。

“人才是第一資源,任何競爭最後都歸結於人。”深圳市市長許勤説,真正要實現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支撐。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2012年以來專利申請量在廣東省科研機構排第一,在中科院系統名列前茅。

“一流的科研需要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員。”院長樊建平説,以前只要是“海歸”先進院就要,現在引進的多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博士,“海歸”已佔科研人員的三分之二。

從過去“三天一層樓”,到如今“一天46件發明專利”,“深圳速度”正被注入嶄新的內涵。

通過吸引頂尖人才,深圳正謀求從跟隨創新邁向源頭創新,一批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在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催生甚至引領了一個個新産業:

--比亞迪2015年全球銷售新能源車超過6.1萬台,以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11%的優勢摘取全球新能源車年度銷量桂冠;

--華大基因曾一度貢獻了全球百分之四五十的基因測序數據、70%的主要農作物基因數據,成為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研發機構……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

截至今年6月,深圳市各類技能人才總量發展到29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比例的四分之一強——在深圳,不僅企業家和創新人才,能工巧匠的價值也得到極大實現。

“大腦走在前面,身體是不是跟得上?深圳的創新發展必須有一批高素質、技能強的産業工人。”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朱虹處長説,深圳已建立一批高培中心、大師培訓站等技能訓練場所,培養與創新匹配的技術工人。

以“人才紅利”促進全面創新,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強、創新強、産業強、經濟強的發展新路徑——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生産總值增長8.6%,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4.4%。值得一提的是,新興産業增加值達3439.26億元,增長12.1%,佔GDP比重近四成。

“發達國家在新興産業的佈局也剛開始,如果想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必須吸引最頂尖人才,在源頭上競爭,才可能拉動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圳科協原主席、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首席運營官周路明表示。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深圳加快構築人才驅動發展新機制,人才集聚效應、裂變效應不斷放大

“在深圳,政府就是最大的創業團隊。深圳本身就是一個成功創業的經典案例。”

週末,深圳人才園。在創投行業工作、帶家人來看海歸創業路演的陳文揚有感而發。

因移民而起,因人才而興,因創業而盛——

36年前,深圳建市之初,全市只有2名技術人員,一個是拖拉機維修員,一個是獸醫;今天,這裡已成為中國最“擁擠”的城市,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約2000萬人口,有商事主體214.1萬戶,全國千人擁有商事主體最多。

創業率緣何如此之高?

“我們覺得深圳的效率比矽谷還高。”從矽谷歸國創業、推出“百萬人流秒級定位”人臉識別系統的雲天勵飛聯合創始人田第鴻説,深圳電子信息産業鏈完善,“足不出市”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他的創業夥伴陳寧則用“震撼”來形容深圳效率:兩年前辦理企業營業執照和公章,從申請到辦好只用了4個小時。

深圳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不僅成就海歸學子創業,也幫助普通人築夢。

美術專業大專畢業的深圳振華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廖懷寶成為“深圳人”已有26年,賣過畫,開過領帶廠,後來看好深圳電子産業發展前景“改行”研發生産光學檢測設備,迄今已擁有100多件專利,企業也成為光學檢測設備領軍企業。

“在深圳,不論什麼樣的人才或者特殊的零部件,我們都能找到。”廖懷寶説,“只要有想法、肯吃苦,在深圳,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以學歷等標準評價,廖懷寶也許算不上尖端人才,但恰是“廖懷寶”們代表了深圳的中堅力量:深圳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約24.1%,這個比例低於不少大城市。

為什麼普通人也能在深圳迸發巨大潛力?

“深圳通過改革消除了一些阻礙創新的制度因素,這是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周路明説。

1987年,深圳率先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營科技企業,鼓勵技術要素入股和參與分配,改變了任正非等創業者的命運。

上世紀90年代,深圳又圍繞人才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如全國第一個技術分紅的法規、第一個無形資産評估的法規,進一步釋放人才的創造力。

類似的制度創新,今天依舊在深圳發生。

“如果沒有這個體制,我不可能帶這麼多人回來。”3年前,茆勝歸國創業之所以最終“落戶”深圳,就衝著當地科協負責人説的這樣一句話——“在深圳,你可以選擇民辦非企研究院這種全新模式。”

“我月薪2.5萬元人民幣,比國外少多了;夥伴們也都不高,因為這是個非盈利機構。”茆勝説,“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大家可以專心自由地研究技術。”

在民非模式下,研究院一旦技術研發成功就引進風險投資,孵化的企業則市場化運作,不少於50%的技術股權給研發團隊,迄今研究院已擁有60多項專利,在石墨烯材料、鋰離子電池等領域孵化6家高科技企業,市場估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

“30多年來不間斷的機制創新,讓禁錮的創新能力持續釋放,這是深圳創新最根本的原因。”周路明説。

“企業為什麼要創新?動力來自於競爭。”在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看來,市場經濟實質是競爭經濟,市場化是深圳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

在深圳,人才不唯學歷、職稱,而是企業主導,市場認定——

不到35歲,來自企業或科研機構……今年8月,經馬蔚華、王傳福、楊煥明等企業家和科學家組成的首批深圳青年英才舉薦委員舉薦,6位來自汽車研發、新能源電機控制等領域的青年人將被深圳市認定為高層次專業人才。

“希望通過青年人才舉薦制度,讓領軍人才‘伯樂相馬’,以才引才,多元化、多維度評價人才。”深圳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保障局局長王衛説。

優化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和服務體系,構築人才高地,深圳,正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創新中心邁進……

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面向未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推動人才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人才驅動型城市

“深圳當下最最關鍵的,是把各類人才聚攏來,並且把人才用好。”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用“最最”兩字,道出了人才對深圳未來的極端重要性。

近年來,國內外人才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各地競相出臺人才優惠政策。為再造特區新優勢,今年以來,深圳接二連三在人才工作上“出招”。

——出臺《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個方面81條178個政策點,在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打破束縛人才發展的條條框框,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只要你是人才,都可以在178個政策點中‘對號入座’,找到支持自己的政策點。”深圳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鄭秀玉説。

政策的突破性,匹配的是財政投入的突破性。2015年,深圳市級財政人才投入16億元。“若干措施”實施後,每年僅市級財政的投入就達44億元。

——針對高房價問題,升級人才安居政策。

深圳出臺專門解決人才住房問題的《關於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十三五”期間,將供應約30萬套人才住房。

《若干措施》明確取消了人才申請輪候公共租賃住房繳納社會保險的年限;給予新引進入戶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補貼,其中本科1.5萬元、碩士2.5萬元、博士3萬元等。

——《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已進入送審階段,從法律層面為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激勵、保障和服務等各個環節保駕護航……

“現在搞特區人才立法,只要把人才問題解決了,深圳就能走在前面。”馬興瑞説。

一系列舉措背後,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清晰判斷——人才資源已成為推動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

深圳沒有大院大所,缺少高水平大學,隨著科技創新和産業轉型的持續深入,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人才不足日漸凸顯。

為補齊短板,深圳將由政府牽頭籌劃建設10個基礎研究所——第一家是數學研究所。

深圳近年還紛紛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合辦特色學院,快速集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隨著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深圳國際太空科技學院、華大基因學院等9所特色學院密集簽約落戶,深圳計劃經過10年努力,建設20所高校,在校生約20萬人,一批優勢學科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以更開放的視野、更包容的胸懷、更優厚的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創新創業。

在大鵬新區,羅茲曼轉化醫學研究院正在如火如荼建設。這一新型研發機構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皰疹病毒之父”伯納德·羅茲曼來深圳創立的,主攻腫瘤和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療,研發的溶瘤新藥有望造福萬千患者。

“我們在美國做了多年病毒研究,但在深圳我們找到了將其産業化、造福社會的機會。”羅茲曼的學生、研究院院長周國瑛説,這是一次源頭創新與深圳産業鏈的碰撞,深圳給予項目的巨大支持,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創新創業氛圍。

“深圳將以更大力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創新、企業、人才、高校、住房’五大領域上集中推出系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舉措,進一步增創新優勢、激發新動力。”馬興瑞説,力爭通過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努力,把深圳打造成為産業化能力最強、市場化環境最優、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矽谷”。

風從東方來,未來在閃光。深圳這片舉世矚目的熱土,正向全球人才敞開大門……(記者李斌、蔡國兆、熊爭艷、彭勇、吳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