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知識産權戰略助力企業“走出去”

2016-10-07 22: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記者 高敬)“2003年,華為與思科之間的訴訟案讓華為認識到知識産權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進軍海外市場的背景下,知識産權工作對企業來説生死攸關。”華為公司知識産權部專利部副部長康巍日前在一個論壇上這樣説。

華為公司的經歷是國內很多企業的典型代表。多少年來,專利一直是國內企業的“軟肋”,很多企業在進軍海外市場時,因為遭遇專利壁壘而折戟沉沙。

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近期,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不斷發起與三星、蘋果等公司的專利訴訟。中國企業在日益國際化的過程中,

正在開啟專利逆襲之旅。

“從‘兩眼一抹黑’的被動挨打,到現在加大研發投入,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把專利作為武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知識産權室主任管育鷹説,專利制度已經成為通行的市場規則,企業要“走出去”就要適應並學會運用這一制度,合理進行專利佈局。

“産品進入海外市場,就意味著要跟一些國際大公司爭搶他們的固有市場,企業要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查我們的産品在當地會不會專利侵權。”中車大連科技管理部副部長高震天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正是有了強烈的專利意識,才能有效規避知識産權風險。

高震天説,想打破競爭對手的技術壟斷,就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進

技術創新。我國現在研發的中國標準動車組擁有全面自主知識産權,尤其是在列車的“大腦”即核心的軟體控制系統方面,徹底告別了“大腦掌握在人家手裏”的局面。

擁有創新成果還不夠,還要對創新成果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正是專利制度的意義。來自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即PCT的申請人中,華為以3898件已公佈PCT申請連續第二年居於榜首,排名第三位的是中興通訊。

眾所週知,技術創新的投入大、風險高,而且有些基礎的技術專利是不可規避的。“企業自己的發明創新要主動申請專利保護,同時也要尊重知識産權,該付費的要付費。”管育鷹説。

據了解,即使是華為這樣的技術創新型公司每年需要交納的專利許可費用也高達3億美元。今年6月,小米向微軟購買了1500項專利,正是為了避免進入國際市場時各種潛在的知識産權糾紛。

除自主申請專利和繳納專利許可費用外,中國企業也加快了海外並購的步伐,如美的公司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公司、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種子和農藥巨頭先正達……企業都能夠通過收購獲得相應的知識産權。

管育鷹指出,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專利佈局需要相應的人才儲備,但我國在這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目前,美國、日本、韓國等的信息服務商、知識産權代理所等已經開始在中國“拉生意”,國內的知識産權人才建設步伐也必須提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