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西全境實施“河長制”治理水生態

2016-10-09 07:55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為治理水生態,江西全境實施“河長制”
管河道如街道 當河長保水清

“水凈了,魚多了,這才像小時候的北潦河!”江西省靖安縣雙溪鎮大橋村村民陳聲龍感嘆。

北潦河自西向東,從群山中蜿蜒流過。這些年村裏人富了,河水卻變臟了,垃圾成堆、腥臭難聞,這條家鄉河成了大橋村民心裏的痛。

2015年靖安縣在江西率先啟動“河長制”試點,保潔員上崗、河道治理,短短一年多,河面上垃圾難覓。

這是江西水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

江西河網密布,全省共有大小河流3700多條,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和鄱陽湖,這“五河一湖”構成一張大水網,滋潤著贛鄱大地。如何管好水系繁雜的河湖,江西探索全境實施“河長制”。

有問題找河長,五級河長守水有責,“多龍治水”變“一龍管水”

拎上網兜,劃著竹筏,大橋村村民吳春生又開始一天的工作。“北潦河在我們村有1.5公里,就像打掃街道,每天一早一晚兩次,把水面的垃圾打撈乾淨,集中送到鎮上的垃圾站。”

去年8月,吳春生被聘為村裏河道保潔員,他很在意這份新職業:“有工資、有保險,能給大家幹點事兒。”

大橋村河長、村支書王模新坦言壓力:“有問題找河長,河道環境馬虎不得,一旦被投訴是要問責的。”每天下班,他都會沿河岸巡查一圈。

“河長制”漸漸改變了村民習慣。王模新感慨:“以前沒人管,垃圾你扔我也扔。現在有專人監管,保潔員每天下河打撈,大家也不好意思再亂扔亂排了,基本撈不到塑料袋、塑料瓶等白色垃圾了。”

然而,治水不只是河道清潔,污染排放怎麼辦,非法捕撈誰來管?

靖安縣水務局局長王仕欽直言,以前年年治水,年年反彈,根本原因在於體制不順。跟很多地方一樣,靖安涉水部門10多個,“環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是長期的尷尬。

河長制直面體制頑疾,全縣編織起一張覆蓋河湖的責任網:縣委書記擔任總河長,4名縣級河長、11名鄉鎮河長、82名村級河長,200多名專職保潔員,合力治水。

靖安在全省率先實施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建成鎮村生活污水處理站28座,改廁1萬餘戶,建設沼氣池1.2萬餘個,基本做到污水不直接排入河中。

“把河道當街道管理,實時圖像每天都發微信朋友圈,河流出現問題,小事鎮裏解決,處理不了的立即上報,縣裏協調相關單位,上下聯動快速處理。”雙溪鎮副鎮長鐘有國説。

河長制帶來明顯變化,靖安的水越來越清了,全縣河流水質均達到Ⅲ類以上。

在試點基礎上,去年底江西在全境設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由省委書記擔任總河長,7位省領導擔任省級河長,其他河流設立88名市河長、822名縣河長和萬餘名鄉、村河長,層層包乾,河流管理納入政績考核。

“河長制核心是行政首長負責制,管好了,計功勞;管不好,要追責。從‘多龍治水’到‘一龍管水’,河長守水有責,成為水生態治理的關鍵抓手。”江西省水利廳廳長羅小雲説。

源頭重治,系統共治,把影響河湖生態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治水是個系統工程,靠一個部門、一項措施單打獨鬥不行,需要多措並舉、協同推進。

非法採砂是困擾贛江多年的痼疾。南昌市長郭安擔任贛江南昌段“河長”後,先啃的就是這塊“硬骨頭”:鐵腕治砂,關停清理400多家砂場,將涉事人員移交司法,明確各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河道非法採砂很快得以整治。

源頭重治,壯士斷腕。在南昌市,今年上半年拆除、搬遷的畜禽養殖面積達185萬平方米,關停並轉了1000多家養豬場,基本切斷農業污染。在宜春市,禁養區內養殖場已全部關閉,限養區不再增擴養殖場,832座水庫已全部實行生態放養。

“必須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從長遠看,保護好水資源才是造福子孫的大事。”湖口縣縣委副書記鮑成庚介紹,如今在湖口,環保不達標項目堅決不引進,提高環保標準,倒逼企業引進新工藝、新技術。去年全縣清理違規建設項目97個,關停取締3家,因環境隱患否決26億元的項目落戶。

系統共治,江西堅持“治污水、護好水,保水質、降水耗,控源頭、管全程”。40公里長的烏沙河,是南昌城區重要的泄洪河道。過去河道狹窄,水質像墨汁一樣,是水生態的“傷疤”。“河裏什麼垃圾都有,味道太臭了,不要説到河邊來了,就是在烏石橋頭都不願多待。”居民熊世明説。

綜合整治烏沙河,南昌市新建區成立“河湖長制”辦公室,實施河道疏浚、全線截污、兩岸堤防硬化,工程、生態、管理措施齊發力,開挖新河道,植入14.5公里城市園林,解決了防汛問題,而且嚴控排污口,讓污水不再排入烏沙河。保護一河清水,烏沙河實現防洪、景觀、休閒、親水、旅遊“五同步”,岸邊成群的鷺鳥又出現了。

保持良好的河湖生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江西的河長制堅持問題導向,把影響河湖生態的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

倒逼轉型,全境生態補償,2020年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1%

保護水生態,會不會影響地方發展?“河長制不是要把流域管死,而是在保持河流健康生命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更可持續的發展。”羅小雲説。

在靖安縣,河長制倒逼産業轉型。王仕欽介紹,以前養豬業排污多,現在新發展的生態養殖場,有凈化池、沼氣池,通過循環經濟基本實現了零排放。過去水面養殖餌料多,影響水體質量,現在人放天養。大多散養戶退了出來,逐步到園區就業。

因水而興,靖安旅遊業逐漸成長為主導産業。繼“天然氧吧”之後,開發了金羅灣、神仙谷、虎嘯峽等漂流項目,發展了娃娃魚、三文魚、大閘蟹等生態養殖業。今年上半年,全縣旅遊綜合收入8.57億元,同比增長50%。

制度保障跟上。江西在全國率先實行全境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覆蓋全部100個縣(市、區),今年籌集補償資金20.91億元,對水質改善好、節約用水多的地區加大補償;對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或生態破壞事件的地區,扣除當年三成到一半補償金。各地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評價體系,逐步提高生態考核權重。

量水而行,以水謀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向綠色轉型。為保生態,尋烏縣三標鄉3年沒有新建一個養殖場,沒有引進任何工業項目,除一級水源區全部退果還林外,其他區域逐步減少高耗水、打藥多的作物,改種獼猴桃、鷹嘴桃等施肥少的果類。新幹縣沂江鄉推廣“魚—菜共生”生態養殖,不施肥,不打藥,水面上空心菜、水芹菜長得綠油油,水下魚兒長得快、品質好,一畝節本增效2000元。樟樹市把種莊稼變為“種風景”,將中國古海、“農業兩區”、公式皂山景區等景區串點成線,今年上半年實現旅遊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21%。

羅小雲説,到2020年,江西將實現“五河一湖”自然岸線保有率90%、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1%、地表水達標率8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體系和管理機制,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