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森林城市”應圍著民生建

2016-10-11 07:21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據媒體近期報道,西安等22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至此,我國已有118個森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設的成效令人欣慰,未來森林城市如何創建、森林惠民之路如何鋪設,同樣值得深思。

翻看國家森林城市指標體系,40項指標赫然在列。城市森林覆蓋率南方城市達到40%以上,北方城市達到30%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平方米以上……一個個數字構成現有森林城市評價的硬指標體系。

測評一個城市能否成為森林城市,需要考察這些硬指標,但硬指標背後的軟指標更值得關注。從更深更廣的層面看,森林城市建設能夠給當地民眾帶來哪些福祉、生態資源如何變為經濟資源,這已經遠遠超出了硬指標劃定的範疇。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生態立市”已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發展理念,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也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自覺追求。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城市的底色。從這一意義上看,“創森”不僅僅是種樹,更是一種發展理念的轉型。這意味著,追求發展,不僅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評價發展,不僅要重數字GDP,更要重綠色GDP;考核政績,不僅要看發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近年來,隨著我國做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部署,森林城市建設上升為一種國家重要實踐。可以説,“國家森林城市”是一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榮譽,也是對城市生態建設成就的最高評價。從園林城市到森林城市,名稱的改變也昭示著,森林與民生的融合更加深入和全面,森林惠民效應更加彰顯。

然而從科學角度看,樹木的生長有其週期和過程,“創森”的效果也難以立竿見影,大量投入換來的往往是“看不見的政績”。因此,“創森”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為“創森”而“創森”,而是要用科學精神與科技手段,提升森林城市建設效果。在“創森”的過程中,不是圍著指標轉,而是圍著民生建。要讓森林城市建設成為老百姓自己的事,讓公眾既成為“創森”的受益者,更成為“創森”的主力軍。

綠色是最好的發展,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要通過實施森林增長工程,增加城市森林綠地面積,使老百姓出門能見綠、遊憩在林下、休閒進森林;要大力發展林業産業,帶動地方經濟,讓“創森”紅利惠及更多百姓,讓林農錢袋子更鼓;要建設“林城一體、林文相融”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和繁榮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在全社會傳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財富的生態觀,最終實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讓百姓實現“詩意般地棲居”,享受高品質生活。這些,才是森林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