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資源變股權 農民變股民

2016-10-12 07:3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重慶南川試水資産收益扶貧
資源變股權 農民變股民


圖為重慶南川區香草園鄉村旅遊扶貧基地。

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這是一次精準扶貧的深度探索。去年以來,重慶市南川區創新探索資産收益扶貧,發展中長短相結合的扶貧産業,授人以“漁”,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成功破解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難題。

2015年,按照新的貧困識別標準,南川區有貧困村40個、貧困戶1.28萬戶、貧困人口4.25萬人。在這些貧困人口中,要麼是老弱病殘,要麼是致富無門路,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讓他們實現穩定增收?

南川區在深化改革中尋找到了最佳路徑——資産收益扶貧。按照“資金入股、配股到戶、保底分紅、脫貧轉股、共享收益”原則,整合各類扶貧幫扶資金作為入股資金,量化成股權後投入轄區內合作社(企業),讓貧困戶變成股東,從合作社(企業)的産業發展中分紅受益。簡單地説,就是扶貧資金作為股金在産業發展中滾動累積,貧困戶直接拿分紅,脫貧一個,分紅繼續給尚未脫貧的貧困戶。

南川區河圖鎮長坪村在全區第一個“吃螃蟹”,去年村委會將21.6萬元扶貧資金折合股本注入畔園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發展獼猴桃種植面積500畝,54位貧困群眾成了“股東”。按照約定,合作社未産生利潤及利潤在100萬元以下時,每年按入股扶貧資金的8%進行分紅;利潤達到100萬元以上,則按照利潤的5%分紅。去年獼猴桃開始挂果,産量達20多噸,貧困戶戶均按股分紅約2700元。今年獼猴桃第二年挂果,産量達30多噸,貧困戶戶均按股分紅3000多元。

長坪村試點成功後,該區迅速將此模式向全區40個貧困村推廣,但各村並非簡單的複製,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變通為“一鄉一策、一企一策、一戶一策”。比如,三泉鎮觀音村3個大戶牽頭,65戶村民自願參加,以土地或現金入股,組建了重慶市老馬水果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現金入股147500股,土地入股53600股,整合了160余戶、600余名村民的800多畝土地。去年底,合作社發放了18.6萬元務工工資和2萬元股息分紅,貧困戶普遍受益。

“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現在還能當上股東,每年享受分紅,基地還優先解決貧困戶打工掙錢。”長坪村2社貧困戶郭定友高興地説。去年,他家“務工+分紅”收入達到17802元,一年實現脫貧。在南川區,像郭定紅這樣的建卡貧困戶都能享受到扶貧紅利。

“扶貧資金直接發到貧困戶手裏,只能解一時之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把扶貧資金變成股金投入産業發展,破解了過去將現金直接分發給貧困戶、主要扶持産業大戶扶富不扶貧的問題,解決了空殼村無産業無資金的問題,實現了‘扶貧資金跟著貧困群眾走、貧困群眾跟著産業走’,最大限度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效益。”南川區扶貧辦負責人説,這一模式還盤活了貧困村沉睡的土地、生態等資源,貧困戶每年可從産業中獲得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打工等收入,為“失能弱能”貧困戶提供穩定可持續的資産性收益。

這一模式也讓業主嘗到甜頭。“扶貧資金投入産業雖然有風險,但前期投入資金壓力大大減少,村民入股後成為股東,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等明顯增強,真正把基地當作自家的來種,過去扎牢籬笆防村民‘順手牽羊’現象不復存在。”畔園獼猴桃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王偉説。

有了一次次成功探索,脫貧底氣足了,眼光放得更長遠了。實踐證明,資産收益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2015年以來,南川區整合各類扶貧資金1108萬元入股貧困村或跨鄉鎮合作社(企業),發放分紅資金55.9萬元,惠及20個貧困村1118戶貧困戶、3878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44元。(劉 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