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國重“巧匠”—來自青島製造業一線的思考

2016-10-21 17: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10月21日電(記者 張辛欣、席敏、張旭東、蘇萬明)從高大上的高速列車,到細小微的零部件,再到一件精緻的服裝,又或者是一杯醇香的啤酒,無不浸透著匠人的苦心,傾注著製造者的追求。那一件件工業製品是冰冷的,但工人會賦予它靈魂與溫度。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的産品品質,離不開製造者的素質和情懷。這一點,在産生過許多知名品牌的青島製造業身上,就能明顯感知。

匠藝——精益求精擎起“中國質量”

在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鉗工郭銳眼裏,把活兒做出來並不難,難的是做出精品,做成藝術品。

“再高端的設備,有時也比不了人工。”記者日前在車間見到他時,他把這種人的作用稱作“手勁兒”。

吊起、放平、液壓、測量……循環往復,這個高鐵轉向架的組裝工作,他做了十年。

連接高速動車組車廂的轉向架,不僅承載著列車的整車重量,還承載著列車的牽引及制動,事關安全。與轉向架裝配直接相關的部件有上千個,一個螺絲組裝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崩裂或鬆動。

“有圖紙,不等於就能裝好。怎麼裝,裝到什麼程度,只能靠自己摸索。”郭銳説,當組裝中出現一些既沒有規律又搞不清楚原委的現象時,他們都會將裝配數據、裝配關係重新比對研究,往往要做上百次實驗,只為一個零部件安裝的某個參數精準度能達到小數點後三位。

在青島企業裏,可以看到很多像郭銳這樣的技工,傳承著嚴守職業底線、嚴格執行工序標準的匠藝良知。

港機製造師劉恩磊能在0.2毫米厚的蛋殼上熟練鑽孔;鏟車駕駛員郭凱可以裝卸40噸貨物,誤差控制在兩千分之一以內……

斗轉星移,傳統的手工作坊早被現代工業拋進歷史塵埃。然而,機器的轟鳴只能淹沒陳舊的工藝技術,而無法磨滅一代代手工藝人孕育和積聚出的精工文化。

製造業的生命在於質量。源自傳統的精益求精、篤實專注、嚴謹執著、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永不會過時,反而歷久彌新,成為當代製造文化中的絢麗花朵。

匠心——創新突破詮釋“中國創造”

平凡中鑄就非凡,要靠創新突破。新時期的工匠,除了精耕細作,還應有追求卓越的勁頭。

如果説吊起“蛟龍號”這艘載人潛水器的是一根直徑僅5毫米的繩子,你會不會詫異?然而在青島海麗雅集團,技術中心主任黃濤和他的團隊,就把這樣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深海作業充滿難以預料的危險,如果“蛟龍號”發生水下故障無法升出水面,就會由這條繩纜將其吊出。原理看似簡單,但繩纜的製作卻是個技術活。

“9000米長的繩纜,要佔據蛟龍號很大的空間,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重。”黃濤説,為了定制這條“生命之繩”,他和他的團隊兩個月來日夜攻關,反復進行壓力、彈性、硬度等試驗,最終交出一條僅108公斤的繩纜,不足“蛟龍號”重量的千分之五。

一條繩子,讓這個團隊擁有一批“專精特新”的技術積澱,站上了中國特種繩纜的高峰。

當今中國,製造業面臨激烈競爭形勢和爬坡轉型壓力,産品品種少、品質低、品牌弱,都需要在創新中求解。“工匠精神”絕不僅意味著一磚一瓦的手藝,而是包含著以創新為導向、以技術為生命、以質量為追求的時代要求。

在洗衣機底部放置一個橡膠材質的抗菌高分子“智慧球”,通過摩擦和撞擊即可在清洗衣物時實現桶的自潔。這項創新為海爾該型號洗衣機創下半年銷售20萬台的佳績。它的發明者,並非力學、材料學專家,而是老員工孫傳濱和他的團隊。

向900多萬用戶調研,徵集近千個方案,孫傳濱團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僅測試智慧球運動軌跡,就做了上萬次的實驗。“要做就做出名堂。”他説,他們還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實現産品迭代。

“工匠精神在於不斷顛覆。”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説,海爾有這樣一群小微主,他們時刻準備著用創新顛覆現有模式,不斷追逐市場風向,根據用戶體驗進行産品調整與轉型。他們不僅是海爾的未來,更是製造業發展的潛力所在。

環顧全球,製造強國的實現路徑和支撐條件各不相同,但製造者的匠心始終是其中的靈魂。正如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的:“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也是打造中國製造質量品牌的關鍵。”

匠情——堅守信念鑄就“中國品牌”

如果説匠藝造就了質量,匠心彰顯了創意,那麼賦予産品溫度和生命,成就品牌的,則是製造者的匠人情懷。這包含了對口碑的堅守,對用戶的誠信、對高品質的執著以及對百年老店的孜孜追求。

每一滴青島啤酒,都要經歷1800道檢測工序的“千錘百煉”,才終成佳釀。

某種成分略多或者略少一點,普通飲酒者可能體驗不出來,但作為品酒師,必須明察秋毫。王慶娟,既是青啤的檢測師又是品酒師,在她每天的工作清單上,除了酒和釀酒原料,還包括了瓶蓋內墊、易拉罐等包裝物件。“但凡和啤酒接觸的,我都要品嘗。”

“一款啤酒有數千種風味物質,有的風味物質再精細的儀器也檢測不出來,只能靠品酒師用舌頭把關。”她説。

釀酒用的大米必須是脫殼3天之內的新鮮米;生産現場釀造水每隔兩小時就得品嘗一次;輸送酒的管道是用啤酒“刷”乾淨的;生産所用的壓縮空氣也要進行細菌檢測……每一瓶青島啤酒的背後,蘊含著外人無法想象的精雕細琢。

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啤酒也變得獨一無二起來。青島啤酒公司副總裁董建軍説,對品質的卓越追求,更像是一種“基因”,刻在每個青啤人的心中。

至今,王慶娟每去一個地方,都買上幾瓶當地啤酒,邊品邊做記錄,看看和青啤有什麼區別。“青啤就像我的孩子,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喜歡它。”

精於工、匠於心、品于行。在加快製造強國建設過程中,需將匠人情懷融入現代工業生産與管理實踐,夯實基礎,補齊短板。

從青島製造的異軍突起中,記者感受到,對精品理念的一意堅守,才能換來消費者的信任。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追求高端製造的今天,中國製造要成功突圍並邁上發展新臺階,必須堅持創新驅動,而支撐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根本是創新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和高級技師。只有擁有眾多一流的現代工匠,才能高高挺起製造強國的脊梁。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