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把脈城市病,對症開藥方

2016-10-25 07:4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把脈城市病,對症開藥方
——北京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破解城市管理難題紀實

首都,是國家文明的窗口,治理“大城市病”,是首都的當務之急。

今年以來,北京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治理“大城市病”的治本良策,堅持穩增長、調結構、疏功能、轉方式、治環境、補短板,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思路。在産業疏解、城市管理、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著力結構轉型——
  減量發展,去低端業態

放棄“大而全”的經濟體系,建設“高精尖”的經濟結構,調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北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關鍵。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這樣分析:關鍵是要處理好“舍”與“得”的關係。舍過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過度集聚,得首都生態環境。

堅決“瘦身”,通過減量發展,去低端業態。熨燙屬於高能耗環節,年銷售額22億的北京土生土長的著名服裝企業威克多,遷往了河北。聚集了553家石材企業、3000余戶個體商戶的西直河石材市場,遷往天津濱海和河北香河、黃驊、易縣。與CBD毗鄰的東郊市場,騰退後變身國家級廣告産業園區,一大批工業企業轉型為文化創意、軟體信息和科技服務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北京通過改革創新價格機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北京通過政策倒逼,運用價格杠桿引導高耗水、高耗能企業調整轉型、有序退出。

差別化水價規定特殊行業水價達到160元/噸;規定對限制類行業、淘汰類行業用電分別加價0.2元/千瓦時和0.5元/千瓦時,力度為全國最大,效果立竿見影。洗車等特殊行業新水用量同比下降了20%以上、再生水銷售量增長約38%。

不僅行業有差別,區域也有差別,對城六區和遠郊區非居民用水、用氣、用熱實施差別價格,打造中心城疏解高地,引導“水往低處流”,促進部分企事業單位向遠郊區轉移。

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説:“通過政策組合拳,目前北京已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799家;調整退出印刷、鑄造、傢具等行業污染企業224家,5年退出1200家的任務已提前完成。伴隨著低端産業調整退出,北京經濟增長高端引領、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特點日益凸顯。”

作為非首都功能疏解帶來的直接變化,北京市人口調控取得明顯成效。城六區常住人口較2015年底已減少8.3萬人,實現了由增到減的拐點。過去,北京市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需要人口增加5.64萬人,而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看,只需要增加2.72萬人——北京正在以更少的人口支撐更高質量、更大總量的經濟增長。

發力制度創新——
  效率提速,開便利之門

方便不方便,現象看得見。今年夏天,北京市編辦的同志在探訪中發現,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辦事窗口前,有兩個窗口排隊特別長。他們與政務中心深入調研後,重新設計了辦事流程,大部分材料申報改為網上辦理,長龍不見了。

小故事的背後,是圍繞著效率提速“放管服”改革帶來的制度大變化。

8月初,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和4位副市長,20個委辦局的一把手、16區區長,一起開了一個工程案例深度分析會,“解剖麻雀”:一條12公里的道路,數次列入政府重點工程,卻建了7年都沒有竣工。除了拆遷難以外,投資審批極為繁雜的手續、各種互為限制的前置條件,也成了工程的絆腳石。隨後,北京市政府出臺了三個文件,圍繞“放管服”進行了更為大刀闊斧的改革,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設項目的推進,力度更是前所未有。

而另一項更為深遠的改革,發生在城市管理領域。

北京現行的管理體制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經過20年的發展,北京的城市管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攤大餅式的發展難以遏制,過細的分工弊端日顯。馬路牙子上下停車,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垃圾清掃,一步之遙的路面、綠化帶、水面亦歸不同部門。必須從管理的供給端入手,用統籌的思維,加強頂層設計,改變“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日常管理,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管理體系,以收治本之效。

7月28日、29日,北京市兩大新機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相繼揭牌成立。

城管委成立,要變“誰都管”為“統一管”。市發改委的煤電油氣等能源日常運行管理、市商務委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市園林綠化局的城市綠化帶環境衛生管理、市水務局的城市河湖周邊環境衛生管理等,職能與編制,都劃歸到城市管理委員會。北京還在此基礎上搭建了高層次的議事平臺——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市長親自挂帥,形成集重大決策、統籌協調、監督考核于一體的強有力的工作平臺。

北京市“規土委”由規劃和國土兩個職能部門合併組建而成,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兩規合一”,對建設實施剛性約束,從體制上奠定了基礎。

堅定持續攻堅——
  補齊短板,謀環境質量

今天的北京,屢屢觸及環境容量的“天花板”。“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王安順説。

著眼大氣污染治理,北京大力實施燃煤壓減和清潔能源替代各項任務,大唐高井、京能石熱、神華國華等3座燃煤電廠相繼關停,其中神華國華燃煤電廠的關停標誌著長安街最後一個高爐退出歷史舞臺。

數據顯示,北京煤炭消費總量從2010年的2600萬噸下降到2015年的1165萬噸,用5年時間壓減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燃煤。煤炭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29%降至2015年的14%左右,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消費比重從71%提高到86%左右,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基本建成。目前,北京市核心區已經基本實現無煤化,城六區、市級以上開發區基本取消燃煤鍋爐。

在水環境方面,北京大力實施“三年行動方案”,全市共完成新建改造污水管線1384公里,再生水管線476公里,污水處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87%。

在南四環附近,北京首座、亞洲最大的全封閉式地下再生水廠——槐房再生水廠已經試運行,日處理污水能力為60萬立方米,可收集處理北京市中心城區西半部大部分污水,全年滿負荷運轉可將近兩億立方米的污水轉化為可利用的再生水,相當於100個頤和園昆明湖,堪稱正在崛起的“地下水城”。與傳統的地上再生水廠相比,這座水廠不僅節約了240畝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由於設施處於地下,不會因為異味或噪音擾民,有效解決了污水設施建設的“鄰避效應”。水廠原址曾經是南城著名的濕地景觀“一畝泉”,未來,消失的“一畝泉”濕地景觀將重現。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北京市建立了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讓産生污染並治理不力的上遊區縣對下游區縣給予經濟補償,形成了上下游配合、各區間協同的污水治理新局面,促進跨界斷面水質逐步達標。

對於土地資源緊張的北京,建設立體停車庫是解決停車位不足的有效途徑。2015年,首鋼總公司組建了以智慧立體停車庫投資、建設為核心業務的“首鋼城運”。“改造後的兩座立體停車庫,停車位由原來50個擴大到300個,土地利用率提升至以前的6倍。”首鋼城運公司副總經理楊樹彬介紹,同時通過拓展立體停車庫業務,將首鋼的過剩産能轉化為有效供給。

“我們將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治理大城市病、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治本良策,在補齊短板中增進民生福祉,增強發展後勁,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打下堅實基礎。”郭金龍説。(記者 朱競若 賀 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