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科院發佈《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報告

2016-10-26 16:51 來源: 中科院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發佈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以下簡稱《評估》)報告。為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西藏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作,2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情況發佈會。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等在會上介紹《評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張亞平在介紹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建設的背景時指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擁有許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原特有動植物提供了廣袤的棲息地,其生態功能對保障我國乃至東南亞生態安全具有獨特的屏障作用。為切實保護好這一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009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確定實施三大類10項工程。

張亞平表示,目前,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處於建設的關鍵時期,工程實施的進度和效果如何,工程完成的目標和效益怎樣,部分高寒區的退化環境是否得到遏制,生態系統是否穩定、保水固碳等功能能否正常發揮,都需要進行科學、客觀的評估。為此,中科院于2013年組織專業團隊,歷時3年開展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的建設成效評估工作。工作團隊考察了10余個主要工程區,建立了3個生態樣帶和20多個觀測樣地,採集了約1300個點的樣本,分析了1990年代以來3期遙感數據,主要採用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方法,對工程所增加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了定量分析,並利用野外調查與定位觀測相結合、模擬實驗與遙感監測相結合、工程區內外對比觀測、生態模型情景預測等手段,研究了西藏近20年來的生態環境變化特徵,評估了主要生態工程的實施成效。主要結論包括6個方面:

一是高原生態系統整體穩定,植被覆蓋度呈增加趨勢。近20年來,西藏嚴格執行國土空間管控,生態格局的變化率低於0.15%。地面植被覆蓋度呈小幅度上升,覆蓋度增加的區域面積佔全區國土比例66.5%,生態系統結構改善。

二是沙化面積減少,工程區風沙治理成效顯著。防沙治沙工程實施之後,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71萬公頃,年均減少1.53萬公頃。極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轉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觀測區的統計結果表明,災害性沙塵天氣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三是退牧還草促進了草地恢復,提高了農牧民收入。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來,工程區內植被覆蓋度比工程區外高9.9%~22.5%,平均提高16.9%。每公頃折合增加乾草産量約85.2公斤,平均提高24.25%,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環境,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四是農牧區清潔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農牧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新型清潔能源使用率達65.6%,減輕了對林草生態系統的破壞,使用清潔能源還為農牧民增收節支,改善了當地生活衛生條件。

五是天然林與自然生態區保護初見成效,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性增長。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0.9%。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41.37萬平方公里,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3.9%。受保護濕地面積430.8萬公頃,佔全區濕地面積的65.98%。珍稀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種群數量增加顯著。

六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步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穩定向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生態系統水源調節作用波動中提升,工程實施前後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養水源功能穩固保持;第二,生態系統防風固沙作用開始發揮,主要風沙區沙化強度減弱;第三,生態系統碳儲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穩中有升。

張亞平表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工程實施開局良好,高原生態系統整體上處於穩定狀態,重點工程區的生態效益已經開始發揮,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維持。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後,將能夠基本實現“有效保護、成功治理、穩定向好、生態安全”的《規劃》目標。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