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鬆綁減負,深化改革釋放市場活力

2016-10-27 07:3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211.9萬戶,比去年同期增長13.7%;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6萬戶,明顯高於2015年日平均數;全國共核發“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76.81萬張;民間投資增速在9月實現今年首次止跌回升……通過大力簡政放權、放寬準入降低門檻、增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強政府服務意識,市場營商環境得以明顯改善,帶動了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

今年以來,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複雜、國內傳統動能減弱和“三期疊加”的背景下,我國沒有依賴強刺激,而是通過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創新創業發展鬆綁減負、清障搭臺。一系列措施不僅讓市場主體實現了創業的百米衝刺,還助力民間投資實現了輕鬆跨欄。

五證合一省時間

企業辦事提效率

9月27日上午,北京市發出了全市首批、共計8家企業的“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我從提交材料到拿到公司營業執照只花了2天時間。”清華大學大三學生、清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葉樂欣拿著北京市第一張“五證合一”營業執照,不禁感嘆“太快了”。“全部填表過程都在網上完成,按照提示填寫就會自動生成紙質材料,打印後簽名提交給工商窗口就可以了,沒有經驗的‘小白’也能註冊公司。”葉樂欣説。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全國多地已經先行先試,將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統計登記證、社保登記證整合為加載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推行了“五證合一”。此前的試點經驗表明,五證合一改革平均可為企業節省20個工作日。

“五證合一”用數據跑路代替了群眾跑腿。10月1日,“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在全國全面施行,截至10月20日,全國共核發“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76.81萬張,此時距全國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不過短短一年。

不只是企業,個體工商戶期待已久的“兩證整合”也在年內落地。雖然按照計劃,全國要到12月1日才全面推行,但有條件的地區本著優化服務的原則已紛紛搶跑。9月21日,福建省泉州市的個體戶林麗瓊只等了1個小時,就拿到了全國首張帶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營業執照。

簡化行政審批環節,提高了辦事效率,激發了市場活力,帶動了創業熱情。“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211.9萬戶,比去年同期增長13.7%,平均每天新登記超過4萬戶。其中,新設企業達到401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6萬戶,明顯高於2015年每天1.2萬戶。”國家工商總局辦公廳主任于法昌表示,這表明社會投資創業熱情仍較高,持續推進改革仍有巨大潛力。

放寬準入降門檻

民間投資頻跨欄

今年7月,中青旅國際旅行社終於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出境遊資格證。“這歸功於北京市推行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中青旅國際旅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良兵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根據此前的規定,外資、合資旅行社不得從事出境遊業務,國家僅在2010年特批了3家中外合資旅行社作為試點。

2015年,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印發了《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實施方案》。當年11月,北京市出臺的首批細化試點,終於允許了在京設立的中外合資旅行社從事除台灣地區以外的出境遊業務。得知消息的余良兵第一時間遞交了材料,半年後就拿到了出境業務資質的旅行社經營許可證。

與出境遊類似,之前很多企業的業務拓展都被政策擋在了門外。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一度驟降。國務院專項督查指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審批複雜,限制太多,簡政放權不到位。

放寬市場準入管制不僅能拓展企業的業務範圍,更能提振企業對未來的信心。繼2015年取消和下放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23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之後,今年2月,國務院又取消了152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和13項行政許可事項。

如果説,之前的改革是把投資創業的高欄變成了只到腰線的低欄,進入2016年,這道欄就降到了膝蓋處,市場主體能夠輕鬆跨越,帶動民間投資企穩回升。數據顯示,在經歷今年前6個月的持續下滑和7、8月的企穩後,民間投資增速在9月實現今年首次回升,同比名義增長2.5%,比前8個月加快0.4個百分點。而且,9月當月民間投資增長4.5%,比上月加快了2.2個百分點。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和發酵,之前的簡政放權效應逐步顯現。”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認為,雖然民間投資呈現企穩回升態勢,但增幅仍處較低水平,民間資本投資的信心仍有待恢復,未來仍需持續放開市場準入,為市場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放管結合重服務

市場環境更優化

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既催生了市場主體高速增長,也帶來了管理難題:全國8300多萬家市場主體,還在以日均4萬家的速度增長,現有的市場監管部門人手極度緊張,新興的經濟業態也對傳統的人工抽檢、走訪等監管形式提出了挑戰。如果監管跟不上,市場秩序混亂現象會加劇,將嚴重制約誠實守信經營者和新的市場主體發展。

因此,在大量減少審批後,相關部門正在將重點轉向事中事後監管,創新監管機制和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

國家發展改革委初步建成了“放管服”改革的“2張清單4個平臺”。2張清單,是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權力責任清單;4個平臺,是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12358價格監管平臺。這些平臺為放管結合、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提供了抓手和支撐。

目前,國家工商總局牽頭建設的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已基本建成,最多的地區匯集了55個政府部門和24個行業協會的涉企信息。企業一旦有經營異常行為,還會被紅牌警告。通過手機或電腦,全世界消費者和合作夥伴都能查到企業的“全身立體照”。

失信聯合懲戒效果正在顯現。至9月底,全國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市場主體498.2萬戶,均在銀行信貸、參與招投標等方面受到限制,還有66954名 “老賴”被限制任職公司高管,讓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總體良好,為企業優勝劣汰和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據于法昌介紹,2015年三季度新設立的小微企業週年活躍指數為69.9%,比2015年第二季度新設小微企業高1.1個百分點,且八成開業企業已有收入,創新和觸網小微企業盈利比例較高。

新設企業活力增強,也大幅減輕了就業壓力。“新設小微企業帶動就業增長顯著,由開業時平均每戶6.2人增加到7人。”于法昌表示,截至9月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97億人,比2015年底增加1666.2萬人。其中,第三産業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增加最多,實有2.17億人,比2015年底增加1418.5萬人,佔增加總量的85.1%。民營經濟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的“蓄水池”、就業的“減壓閥”。(記者 佘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