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基礎設施大變樣 産業短板待補齊——來自六盤山區平涼市5縣區的脫貧觀察

2016-10-31 10: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蘭州10月31日電(記者 梁強)脫貧是目前西部農村地區最艱巨的任務。深秋時節,記者走進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甘肅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莊浪縣和靜寧縣以及“插花型”貧困縣華亭縣的一些最偏遠、困難的鄉鎮農村,探訪脫貧攻堅中的亮點、難點、關鍵點。

亮點:農民説“腳底下能走出去了”

“腳底下能走出去了!”農民汪雙虎感觸最深的變化就是路,現在通往鄉鎮的路都被水泥硬化了,而且就連村裏的路都硬化了,再不像以前泥濘不堪的小土路,一下雨地上紅膠泥粘住鞋,連門都出不了。

與甘肅莊浪縣南湖鎮汪家村農民汪雙虎的感受一致,記者在許多村鎮都發現,目前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最大的就是通村公路,越是偏遠貧困山村,這種改善越大、帶給農民的發展動力越強勁,農民獲得的幸福感越強烈。

崆峒區峽門回族鄉頡嶺村村民馬文忠告訴記者,他現在有兩個養牛暖棚,養著16頭牛,每天干活還比較“松緩”,主要得益於居住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前困難很大,水是從川裏往回擔,草是從山上往回背,每天這兩件事就要花半天時間。現在草是三輪車拉的,自來水直接通到牛棚裏,鍘草機每小時能鍘出6噸草,夠這十幾頭牛吃4個月。以前幹這些活要忙碌5天,現在不到半天時間就能行。”

比起以前散養著3頭牛、一年也就掙個一千來塊錢的生活,馬文忠現在一年至少收入五萬元。村主任馬文成説,去年頡嶺村分散居住在13個溝壑梁峁的76戶群眾實施了整體搬遷,全村貧困人口由72戶268人下降到7戶24人,貧困發生率由53%降至不到5%。

難點:基層幹部説“産業‘短板’最發愁”

在記者的調查走訪中,産業發展的問題是縣鄉基層幹部最關心、也最頭疼的“難心事”。

“脫貧穩定不住又返貧怎麼辦?必須要有産業支撐。”華亭縣扶貧辦主任梁海軍感嘆道:“産業‘短板’最發愁!”

目前脫貧攻堅最艱難的地區,很多都處於偏遠山區,農民從事的種植業或者養殖業,都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地市場容量小,又幾乎沒有哪怕是初級的粗加工能力,農民可以説告別了“靠天吃飯”的生産,但卻遇到了“聽天由命”的市場。

地處關山林緣區的華亭縣馬峽鎮有“大黃之鄉”“獨活之鄉”的美譽,大嶺村村民為保證藥材種植質量,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統一技術指導進行無公害規範化種植。村主任田進奇説,由於當地沒有加工,藥材銷售不穩定,大規模種植風險太大。農民王忠清也説獨活行情不穩,春季下苗時,當時一苗賣0.1元,估計畝收入4000元,結果現在只有2000元。

而産業發展又需要規模化,其培育是個長期過程。發展了30多年的靜寧縣蘋果産業,就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的“靠山”。果園面積穩定在百萬畝以上的靜寧縣,是有名的“中國蘋果之鄉”,其蘋果銷售價格在全國具有標桿性。而由蘋果衍生的果汁、果醋、果酒加工以及果袋、發泡網、紙箱包裝企業,與出口銷售企業和種苗繁育、果品貯藏等企業構成上下游産業鏈,反過來又鞏固了蘋果種植源頭的投入和結構升級,帶給果農相對穩定的較高收益。

靜寧縣副縣長李彥榮説,今年全縣總産量可達72萬噸,産值28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益4725元,佔人均純收入的7成以上,“全縣有15萬人依靠發展蘋果産業實現了穩定脫貧,蘋果産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

關鍵點:合力攻堅,奔小康越幹越有勁

記者注意到,偏遠落後農村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的大變樣以及精準扶貧貸款、互助資金借款等零利息的資金注入,加之社會各界近距離的幫扶,讓大多數群眾感到生活有希望、日子有盼頭,大大激發了農民幹事發展奔小康的原生動力。

崆峒區最偏遠的城子村村民秦海軍就越幹越有勁,他承包了100多畝山林地養殖著5000多只土雞,還培育著七八十畝的苗圃樹苗,還試養著幾頭驢,還有牛。今年能收入10多萬元的秦海軍,正在規劃盤算明年要幹的事:把土雞養殖數量擴大到3萬隻,註冊自己的商標;把牛和驢的數量增加到100來頭;辦一個農家樂,就賣自己種養的無公害産品;再接通網絡開辦網店,在網上銷售這些産品……

平涼市扶貧辦副主任楊軍紅説,平涼市在全力破解影響貧困村戶脫貧的瓶頸制約和短板弱項基礎上,把培育多元富民産業作為扶貧脫貧的核心內容,持續壯大果品、草畜、蔬菜等富民産業,引進163項國內外先進實用技術和280個優良品種,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多元增收産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了解到,平涼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一號工程”,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工作運行體系,扶貧攻堅已呈現出“精細化管理、精準化幫扶、整體性推進”的良好態勢。2015年全市11.6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其中穩定脫貧9.37萬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安濤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