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6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報告

2016-10-31 20:39 來源: 教育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為全面了解“十二五”教育信息化重點任務完成情況,推動各地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紮實有效做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據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3月印發《關於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檢查的通知》,在全國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檢查。本次督查要求各地以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體制機制、政策措施、重點任務、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信息技術安全為主要內容開展自查。6月28日至7月5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國家督學、教育部相關司局和專家組成4個督導組分赴遼寧、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重慶、青海、新疆等8個省(區、市)開展實地督導檢查。督導組分別聽取30個縣(市、區)政府的工作彙報,實地抽查176所學校(包括教學點、縣鎮和鄉村的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學校),聽取校長、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績斐然

各地緊緊圍繞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部署,不斷加快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支撐環境,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23個省已基本建成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15個省全面或基本建成省級教育數據中心,信息化教學應用基本普及,融合創新案例不斷涌現,信息技術安全體系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初步形成。

(一)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大幅改善

1.“寬帶網絡校校通”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如圖1、圖2所示,截至2016年6月,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比例為87.5%,較2014年提高了5.3個百分點。其中,帶寬在10M以上的學校比例為64.3%,較2014年提高了23.3個百分點。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等省份已全面實現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全國普通教室全部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比例為56.6%,較2014年提高了17.4個百分點。浙江、新疆等地已將“校校通”列入學校基本辦學標準,有力推動了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配備。廣東等多地通過與企業合作,採用PPP、BOT等多種模式解決中小學“校校通”問題。

圖1 2016年全國各省接入互聯網的中小學比例情況

圖2 2016年全國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比例情況

2.教學點基本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目前,全國6.4萬個教學點全面完成“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任務,實現設備配備到位和資源配送、教學應用基本到位。其中,2.5萬個教學點接通了互聯網,其餘教學點則可以衛星接收等方式接收數字教育資源;教學點已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6.4萬套;34.5萬名教學點教師接受全員專項培訓,具備了基本信息技術應用能力,72%的教師已運用相關設備和資源開展教學。

(二)信息化教學應用基本普及

1.“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廣泛開展。各地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重要抓手,充分調動廣大中小學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從2014年10月活動啟動至2015年9月底,全國已有562萬名中小學教師參與,共計曬課302萬堂。河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甘肅、浙江、河北、江蘇、重慶等10省(市)參與人數在20萬以上,有力推動了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的普及;各地推薦省級“優課”4.8萬堂,實現了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匯聚與共享。

2.“三個課堂”等信息化應用模式逐步深入。各省結合實際,深入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的創新建設與應用,不斷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湖南、湖北等省通過“專遞課堂”等模式,以“中心校帶動教學點”等課堂結對形式,使教學點和農村薄弱學校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安徽省擴大在線課堂的常態化應用,已覆蓋59個縣(區)的1986個教學點,惠及全省20多萬名偏遠地區孩子,有效解決了教學點因缺少師資不能完全開設“小五科”課程的難題。內蒙古從2015年開始在全區範圍內推進“同頻互動課堂”建設與應用,在學校間開展同頻互動教學和教研,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3.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普遍提升。各地在教育部統籌指導下,積極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工作。截至2016年6月,全國參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中小學教師比例為73.9%,為信息化教學應用的普遍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廣西按照“自治區抓重點,市縣保全員,學校重應用”的培訓體系分級推進。天津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通過搭建網絡教研平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天津市基礎教育教研網絡平臺”註冊用戶數已達74596人,佔全部專任教師的92%。

(三)融合創新案例不斷涌現

1.網絡學習空間應用逐步普及並深入。各地積極開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和應用,師生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開通數量已突破6300萬個。江蘇省廣大師生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互助教學、網絡教研、個人進修、自主學習和共享資源等活動;安徽省“十二五”期間師生網絡學習空間開通率從空白分別提高到96.0%和77.9%,並在學生空間增加個人成長記錄和綜合素質評價內容,通過電腦、手機、iPad等隨時記錄成長歷程;浙江省組織建成1000個教師特色空間,積極探索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有效模式,引領和推動空間的規模化、常態化和深度應用。

2.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在普及應用的基礎上,各地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等理念為導向,探索形成了一大批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浙江省形成了杭州智慧教育“融創”學習共同體、寧波“空中課堂”、溫州創客教育、鎮海一對一數字化教學等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學模式和機制創新典型案例。江蘇省形成了南京的“新三基”教育、無錫感知課堂、蘇州未來教室、南通智慧教育、泰州“泰微課”、揚州的城鄉學校網上結對等典型案例。黑龍江省形成了哈爾濱市香濱小學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導向式”教學模式、七台河第九中學立足課改的非常“6+e”教和學基本範式等典型案例。

(四)網絡安全體系初步建立

1.網絡安全責任體系逐步建立。各省普遍重視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協調發展,以“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為原則,建立健全“一崗雙責”的教育網絡安全責任體系。目前,全國30個省已建立教育網絡安全責任制度,21個省由教育廳局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負責人。廣東省成立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圍繞“一個目標”(即“減少一般事故,遏制較大事故,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建立“兩個機制”(即監督檢查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建設“三個體系”(即技術防護體系、渠道管控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統籌協調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的規劃、建設、應用與管理工作。

2.網絡安全管理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各省均制定了教育網絡安全規劃。30個省已制定網絡應急預案,建立了安全監控、通報、季度演練、年度檢查、績效考核等工作機制。新疆制定和完善50多項網絡與信息安全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組織體系,落實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寧夏制定了《教育類網站管理辦法(試行)》,建立教育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監控和通報工作機制,定期開展全系統監控和情況通報。陜西省每年開展全省教育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專項檢查,搭建省教育類網站監控平臺,全面部署教育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3.網絡安全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據統計,全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現有網絡安全從業人員485人,平均每省15人。部分省份在技術支撐機構設置、信息技術安全隊伍建設方面探索了可借鑒的經驗。浙江省已全面建成覆蓋省、市、縣、校的信息技術安全工作技術隊伍,各地各校基本配備了網絡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專業技術人員。天津市教委在文件中明確要求各單位應安排具備一定資質的人員從事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有條件的單位建立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專職隊伍和技術支撐專業隊伍,落實崗位責任和考核機制。

二、各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十二五”期間,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認真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劉延東副總理在兩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強統籌領導,建立健全管理體制

1.領導體制不斷健全。各地不斷加大統籌力度,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體制。目前,各地均成立了由省政府主管領導或教育廳廳長任組長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負責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統籌領導;明確了教育信息化統籌機構,以理順機制,順利推進工作。遼寧、黑龍江、湖南等8省通過新設處室、增加原處室職能並更名、增加原處室職能等方式,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明確了教育信息化推進統籌職能處室並配備專職人員;10個省份由領導小組下設的信息化推進辦公室或信息化辦公室負責統籌推進相關工作。

2.教育系統內部協同推進與分工協作機制逐步建立。目前,已有13個省份明確建立職能部門間的協同推進機制和分工協作機制,管理部門、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力量有機整合,以順利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安徽省強化教研對教育信息化的專業引領作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為龍頭、以教科研為主體、以技術裝備為支撐的協同推進的工作組織架構。河南省著力發揮行政部門的統籌作用、教研部門的指導作用、電教部門的支撐作用、督導部門的考核作用,形成了統籌有力、權責一致、分工明確的信息化管理體制。黑龍江省充分發揮體制優勢,建立了教研、培訓、電教一體化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機制。

3.廳際協調機制得以加強。目前,24個省份建立了教育部門與其他廳局的廳際協調機制,其中16個明確成立廳際協調小組,8個通過多部門聯合發文或協調配合具體行動和項目來形成合力,統籌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浙江、廣西、陜西、貴州、青海等5省成立由政府領導牽頭,教育及其他部門為成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將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分階段、按步驟、層層推進。

4.強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統籌推進。各地在項目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不斷強化省級統籌,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湖南省委、省政府將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省“四化兩型”建設總體佈局,並寫入《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2010-2020年)》。湖北省省委將教育信息化國家試點列入省深化改革重點項目,省政府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兩大核心任務之一,列入省政府發佈的《加快推進智慧湖北建設行動方案(2015-2017年)》。內蒙等多省明確了基礎教育學校信息化基本環境建設所需經費並納入標準化學校建設、薄弱學校改造、全面改薄等項目統籌予以解決,不足部分由學校所在地區財政承擔。黑龍江加大指導和督導,統籌先進與落後地區、學校共同推進和提高,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和電信企業,在“寬帶龍江”建設計劃中優先解決薄弱學校的寬帶網絡覆蓋問題。

(二)做好頂層設計,明確任務部署

1.系統部署,明確分工責任。各地在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基礎上,依據本地發展基礎和現狀,加強對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絕大部分省份將教育信息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北京市根據《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推進“互聯網+教育”領域的行動落實。天津市將智慧教育作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15-2017年)》重點推進實施的建設專項之一。山東省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行動計劃。23個省份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專項規劃或行動計劃。如,黑龍江省出臺《黑龍江省“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2016-2020年)》,河南省出臺《省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等文件指導本省教育信息化工作。

2.出臺各項管理辦法與政策文件。為保證教育信息化工作具體落實,各地還基於規劃制定完善了配套的管理辦法和政策文件。河南、廣東等省出臺《進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初步實現了建設有目標、發展有導向。天津、山西等省印發明確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投入的政策文件。山東、湖南、重慶等省份出臺針對省級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以支持和引領省級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

3.建立標準,科學規範推進工作。為提升教育信息化整體效益,各省組織制定一系列信息化建設標準和要求。目前,湖南、天津、吉林、黑龍江、重慶、貴州、河南等10個省份明確了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的實施方案或標準。安徽、浙江、河北、山西等15個省份出臺了指導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規範或標準要求,科學引領並規範學校信息化工作。

(三)創新推進機制,確保全面持續發展

1.試點探索機制逐步完善。近年來,各省通過試點方式,探索和形成了一批體現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和思路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方法與模式,逐步形成了以點帶面的工作推進機制。黑龍江省採取政策傾斜、資金支持、課題牽動、專家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試點工作健康有序開展。湖南省自2012年到2015年,累計投入近7000萬元,立項273個省級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並強化對項目實施的檢查、指導、第三方監理等過程管理,計劃“十三五”期間投入2億元組織實施信息化創新應用“十百千萬”工程。

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形成良性生態環境。各省積極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機制,政府與市場相互補充、協調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大部分省份已與移動、聯通和電信等三大運營商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江蘇省印發《省教育廳關於成立江蘇省智慧教育産教聯盟的通知》,積極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各自優勢,帶動和引導社會機構和産業力量廣泛參與。浙江省積極探索“企業參與”等多方投入機制,在基礎設施建設、數字資源建設、教育管理信息化、師生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省級教育數據中心等方面與企業等社會力量開展多形式合作。

(四)落實經費保障,建立督導考評制度

1.落實政府主體責任,經費投入穩步增長。各地政府積極統籌經費渠道,不斷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落實經費保障機制。一是明確建立政府主導的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機制,保障持續性投入與支出。部分地方已形成教育信息化穩定投入的制度性安排,能夠按年度持續、穩定保證經費投入。二是各地研究制定政策,落實生均公用經費提標部分用於保障學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部分省還進一步明確所佔比例。安徽省印發文件要求各學校把公用經費10-15%用於教育信息化方面,首先確保經費用於設備管維,並將經費投入情況列入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範圍。山西省部分市、縣研究出臺政策,將地方教育附加費的30%用於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維護運行、網絡使用、資源應用等方面。

2.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督導制度。各地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規劃和項目執行情況,初步建立起相應的督導制度。天津、上海、江蘇等省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進行督導,以綜合督政促進政府履行教育信息化職責。湖南省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導評估制度,組織開展教育信息化專項督導,將評估結果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3.納入教師考評體系,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18個省明確提出逐步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註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四川省擬從2019年1月1日起,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的專業技術水平評價標準條件之一。福建省各地在進行崗位細分等級聘任工作中,均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聘任的必備條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信息化教學應用水平亟待提升

絕大多數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不高,仍處於淺層次應用階段。由於缺少教研的專業引領,教師普遍難於找到深化應用的有效路徑和方法。儘管信息技術設備較先進,但教學方法依然傳統,突出表現為“灌輸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應用過程中並未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組織模式。信息技術應用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效益尚未充分發揮。

(二)信息化基礎支撐環境發展不均衡

不同地區、不同省份間接入互聯網的學校比例、配備多媒體設備的學校比例差距較大,發展不均衡。東、中、西部的具體情況見圖3。

圖3 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接入互聯網的中小學比例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信息化基礎支撐環境建設在省域內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也存在較大差距。農村欠發達地區、邊遠城區建設水平低,中心城區建設水平高;重點學校建設水平高,資源豐富,而普通學校,農村學校設備缺乏,資源匱乏,與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還有較大差距。

(三)統籌推進機制仍需健全

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對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戰略部署和重點工作了解不全面,對信息化的作用認識仍顯不足,教育信息化統籌推進工作機制仍未落實。一是19個省仍未形成教育行政部門內部統籌機制,導致工作責任主體不明,各職能部門責任不清、協調不夠,推進工作未形成有效合力,嚴重影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推進;二是10個省未能建立廳際協調機制,無法在省級層面有效整合相應資源;三是教育部門、學校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還有一些涉及體制機制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

(四)信息化的有效運行維護亟需加以保障

隨著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推進,新增信息化設備的運維成本較高,給學校經費支出帶來壓力。由於缺乏有效運維,學校設備故障和受損頻發,難以為教育教學和管理信息化提供有效支撐。目前各地教育信息化經費仍多為項目或專項經費,用於設備運維、更新升級、網絡資費、教師培訓、資源選購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費用缺乏固定、長期的資金支持。

四、督導意見和建議

(一)加大統籌推進力度,加快健全體制機制

各地應進一步建立健全有領導決策、有牽頭抓總、有分工配合的教育信息化統籌推進機制,綜合協調各方資源,確保完成信息化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目標。一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需建立職能部門歸口統籌機制,形成相關職能部門統籌協調、業務部門分頭推進、技術部門分工協作的良好局面。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尤其需要有機整合已有各方技術支持部門力量,形成適應工作需求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二是加大政府部門間的統籌力度,進一步完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發改、財政、工信等相關部門共同推動信息化工作的有效協同機制。三是統籌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並向薄弱地區或學校傾斜,避免出現“數字鴻溝”。

(二)大力推進應用創新,不斷提升應用水平

堅持應用驅動促進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和管理方面的創新應用。著眼于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圍繞提升教育管理效率與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教學與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的新方法、新模式。對新模式的探索應以試點工作為抓手,鼓勵具備信息化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廣泛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試點,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普及推廣成功模式和先進經驗。試點過程中注重專業引領與行動研究,既要提供專家支持,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供專業引領,更要鼓勵區域、學校或教師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實踐探索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

(三)培育資源服務市場,廣泛共享優質資源

要鼓勵企業系統開發與教材配套的基礎性數字教育資源,推動各地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教學資源,形成數字教育資源持續開發應用的新機制,逐步實現基礎性資源全覆蓋和個性化資源日益豐富。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一方面要通過“市場競爭+政府補貼”,培育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市場,如,有基礎的教材出版機構可以聯合教學研究機構、優秀學科教師等一起開發教材配套的優質教學資源。同時,國家和省級層面要加強對資源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與系統部署,以內生性資源建設為主,繼續深入推進“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加大應用共享力度,逐步形成全學科、全覆蓋的優質教育資源體系。另外,要積極探索在生均公用經費中以“數字資源券”等形式列支購買資源服務費用的機制,將數字教育資源的選擇權真正交給廣大師生。

(四)建立可持續的投入機制,保障有效運行維護

應將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列為學校辦學基本條件、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統籌安排信息化經費投入。各省各中小學校應嚴格執行落實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增加部分主要用於學校購買信息化服務,滿足學校信息技術和教師培訓等方面開支需求的政策要求,切實保障教育信息化設施和資源有效運維。同時,應儘快出臺國家關於鼓勵政府或學校利用公用經費購買信息化服務的政策,並對日常運維經費保障形成制度性安排。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