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精準扶貧應融入“柔性”理念

2016-11-02 10:23 來源: 農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柔性扶貧”把鄉村看成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貧困是由於這個有機體在運行過程中能量不斷衰減導致。如何使鄉村有機體恢復正常運行,不是必然要打破有機體結構,而是要設法為貧困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扶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實效。然而有些地方扶貧實踐中存在一個誤區,即看不到鄉村自身的價值而一味地盯著外部資源。為了爭取到寶貴的扶貧資源甚至削足適履,使當地的項目盡可能與上級制定的項目相吻合,而不顧其是否符合當地實際需要。比如有的地方在易地搬遷中,不顧客觀實際地把“易地”搬遷變成了“異地”搬遷,以致村莊搬家了,貧困依舊,甚至連原本的生計也損失了。

精準扶貧不是簡單瞄準貧困人口的線性救濟,而是對扶貧對象、扶貧內容和手段不斷反饋和校正的過程。精準不是死盯著貧困戶、貧困村,卻對周圍環境視而不見,而是要通過社會整體進步使貧困人口受益。因此在精準扶貧中特別需要融入“柔性扶貧”理念。

“柔性扶貧”把鄉村看成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貧困是由於這個有機體在運行過程中能量不斷衰減導致。如何使鄉村有機體恢復正常運行,不是必然要打破有機體結構,而是要設法為貧困鄉村發展注入活力。一些扶貧項目之所以效果不佳,或因為這些項目不能融入鄉村有機體而成為了“項目孤島”,或由於這些項目破壞了鄉村有機體結構,如污染鄉村環境、沖淡鄉村文化等,干擾了鄉村有機體的運行。

首先要發現鄉村價值,進而放大鄉村價值。鄉村價值不僅表現為鄉村生産、生活、生態的價值,也表現為社會、文化與教育等方面的價值。人們常用“捧著金飯碗要飯吃”來形容鄉村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事實上就是由於認識不到鄉村資源的價值所在,致使一些資源長期處於休眠或浪費狀態。放大鄉村價值不是把外部資源作為解決鄉村貧困問題的直接方式,而是以鄉村已有資源為發展基礎,把過去人們視而不見的或者認為沒有價值的鄉村資源賦予新的價值含義。這些資源有些是有形的,如山水林田;有些是無形的,如氣候、習俗、信仰等;有些是物化的,有些則是文化的。把這些零散的、不為人所認識的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為鄉村可以獲得“利益”的産品,形成村落價值基礎上的産業融合。在産業融合思路下沿著兩個方向放大鄉村資源價值:縱向延長産業鏈,增加生産環節,以獲得更多附加值。與以往人們認同的專業化産業鏈延伸不同,“柔性扶貧”産業鏈延伸是在鄉村內由村民自己完成的。橫向則是實現鄉村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的融合,促進鄉村生産、生活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其次,要通過制度創新激發鄉村系統活力。制度的作用在於通過改變要素之間關係,實現資源的重新組合。中國改革從家庭經營開始,形成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這一制度創新實際上改變的是人與土地的關係。鄉村要素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僅僅是聯結要素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扶貧過程也必須遵守制度創新原則,一些地區為幫助勞動能力缺乏的貧困戶脫貧而創造出的“股份制”便是一種制度創新嘗試。減貧脫貧作為一項社會性活動,離不開社區居民之間的交往互動。這種交往互動有利於貧困農村在公共設施維護、困難群體照顧以及抵禦自然災害等問題上進行有效應對。農村熟人社會中的社區關係網絡形成一種互惠機制,可幫助人們共同對抗貧窮。只有重視村莊共同體建設,創造村民互助的氛圍和機制,建立在村落共同體基礎上的真正的農民合作才能夠把發展成果惠及到貧困農戶。

其三,引進必要的外部要素,但要與鄉村系統相融合。當一個系統運轉缺乏能量或活力時,引進新的要素可以為原來系統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扶貧要素引進不僅要重視引進物質要素,也要注意引進文化要素以及智力資源。當然引進的新要素必須與鄉村價值體系相融合,或有助於鄉村價值體系的恢復和建立。只有與當地老百姓生産生活相契合的外部要素才能紮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才是可持續的。(朱啟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