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防控“地方債風險”底氣十足

2016-11-05 07:31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規模相對合理 舉債程序嚴格
中國防控“地方債風險”底氣十足

在中國的負債問題中,地方政府債務一直是風險因素相對較多、也更受關注的一個部分。11月4日,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當前地方政府債務情況作了介紹。該負責人表示,經全國人大批准,2016年新增中央政府債務限額1.4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18萬億元。隨著2016年GDP增長和地方財政收入增加,預計到2016年末負債率不會出現大的變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地方債規模相對合理、舉債方資産存量龐大、政府防控風險的底牌多,這些因素都將讓中國在防控地方債風險時底氣十足。

負債水平低於國際

只有同時清楚一艘航船的經度和緯度,才能準確定位其在地球上的位置。同理,判斷一個國家某一類債務的風險情況同樣離不開縱向、橫向的綜合比較。

那麼,中國的地方債情況究竟如何呢?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規定,除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以任何方式舉借債務。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範圍,依法是指地方政府債券,以及清理甄別認定的2014年末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同時,地方國有企業(包括融資平臺公司)舉借的債務依法不屬於政府債務;地方政府作為出資人,在出資範圍內承擔有限責任。

在債務規模方面,截至2015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元,債務率(債務餘額/綜合財力)低於國際通行的警戒標準。事實上,如果再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0.66萬億元,並結合GDP數據計算,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8.9%,低於歐盟60%的警戒線,也明顯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嚴格意義上的地方債又稱為顯性債務,這部分債務風險不大。而從地方融資平臺負債這一“隱性債務”的角度來看,其本質上屬於公司債,這些債務如今在處理上有一套市場化的規則,客觀上講風險也是可控的。

“一方面,我國地方債務資金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而非一些國家那樣用於消費等經常性開支;另一方面,衡量地方債風險時不應只看到債務本身,也要看到地方政府及融資平臺所擁有的大量資産。這些資産對地方如期償還債務有著很強的擔保能力,其中很多資産變現只是個週轉時間的問題。因此,沒必要對中國地方債過分擔心。”叢屹分析。

化解風險屢出實招

雖然無論從顯性債務還是隱性債務角度看,當前地方債風險都處於總體可控範圍,但中國防範地方債風險的腳步卻並沒有停下。政府相關部門依然在積極構建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健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制度體系,切實防範財政金融風險。

以財政部為例,其在規範地方政府債務方面屢出實招。具體包括7個方面:一是推動修訂預算法,從頂層設計層面構建了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二是建立限額管理機制,依法設置地方政府債務的“天花板”;三是政府債務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四是開展風險評估和預警;五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六是研究制定應急處置預案;七是制止違法違規擔保融資行為。

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白重恩看來,相關部門允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可以使原來五花八門的政府性債務逐步由單一規範的政府債券替代,這將大大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行長白鶴祥稍早前也撰文指出,在地方債問題上,財政部門側重於科學確定發債規模,準確編制債務收支預算等方面;央行職權則應側重於金融功能,組織債券發行,加強對發行規模、信用評級、資金核算和使用等情況的監管,為人大監督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相關部門採取的措施,從本質上抓住了‘收入現金流’與‘償債需求’這樣一個核心關係,有助於避免地方政府為了一時的經濟增長或財政資金過度舉債,從而使地方債風險處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叢屹説,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期,一些地方既有加大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建設的需要,又面臨前期債務的償還,因此難免遇到短期財政收支壓力。而及時全面的防風險措施,顯然有利於這些地方平穩渡過轉型期。

精打細算服務轉型

業內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是世界性難題,我國地方債風險管控同樣任重道遠。在轉型時期,精打細算地利用好舉債獲得的資金,著力呵護創業創新,培育新經濟增長點,便是促使地方債與經濟實現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與債券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以重慶的數據為例佐證了上述觀點。2012年,重慶債務率達到92.8%,居於當年度全國第二。隨後的幾年中,重慶GDP持續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地方債務規模也呈現逐漸下降趨勢。

“對地方政府而言,實現債務與經濟的良性循環關鍵在於把握兩點:一個是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的創新能力,厚植稅收基礎;另一個是用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這一新出口,最大限度借助社會資本的力量改善公共服務供給,進而助力地方債實現‘存量可控、結構優化’。”叢屹表示,目前包括江浙等很多地方在內,都已經出現不少良性循環的案例,未來全國的地方債前景亦不會悲觀。

在地方債問題上,“中國經濟向好趨勢”以及“政府調控底牌”也成為不少海外專家關注的焦點。查爾斯·斯坦利證券公司首席全球戰略師約翰·雷德伍德表示,外界擔憂中國利用貸款所進行的投資過多,但中國在這方面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因為涉及的更多是國有機構之間“自己欠自己”式的國內債務。未來,隨著生意好轉或是現金流增加,某些潛在的壞賬就可以變成良性負債。此外,中國政府在應對債務負擔方面也還沒有亮出大多數底牌。(記者 王俊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