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民時評:直播平臺該擺脫野蠻生長了

2016-11-07 07:1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有視頻,未必有真相。“先發錢直播,拍完後再收回去”,近日,一段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兩名男子在某直播平臺上直播做慈善,安排涼山彝族自治州某村村民站成兩排,隨後給村民發錢,而在直播結束後,又把錢拿回來。據報道,涉事男子為某直播平臺主播;他已承認此事,目的是為了增加粉絲數和觀看量,讓“粉絲多刷禮物”。

當地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若獲證實,這種偽慈善實屬惡劣。披著慈善馬甲,卻行不義之事,即便不對窮人溫柔以待,也不該把他們當成道具。除了“慈善”之外,該事件還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直播,一個是主播。涉事主播在直播平臺上賣力表演“慈善”,所消費的不只是涼山農民的善良,還有粉絲的愛心,“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主播賺到的就是滿滿一口袋”。

只要能名利雙收,就不停秀下限,已成為不少主播的套路。縱觀那些灰色化生存的網絡主播,大抵有三個特點。一是有膽量、無底線。什麼都敢直播,無所不用其極,你敢直播捅馬蜂窩,我就敢直播吃玻璃,信奉比醜、比刺激的“撩人”邏輯。二是重迎合、無節制。不怕表演粗鄙,只怕無人打賞,信奉“越獵奇越有受眾,越敢挑戰越能獲得掌聲”的商業邏輯,目的很明確——換來真金白銀式的“犒賞”,以及不斷攀升的粉絲數量。三是大尺度、無約束。一些主播尺度頗大,極盡魅惑,但所在的直播平臺仿佛視而不見。只要無人舉報,不被監管部門“盯”上,平臺便若無其事、置身事外。

互聯網應該是阿裏巴巴的寶庫,而不能淪為潘多拉的魔盒。眾所週知,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各種直播平臺井噴般涌現。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三十八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佔網民總體的45.8%。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數百家網絡直播平臺。儘管行為失檢的網絡主播只是少數,但他們給正在成長中的直播業帶來隱患。

一方面,全民移動直播的時代款款而至,技術改造生活,這是科技的魅力。另一方面,網絡直播泥沙俱下,直播平臺亂象叢生,不乏淫穢色情、暴力、賭博、詐騙等違法違規信息。新生行業既需要發展空間,也離不了適當監管。如果相關從業者只顧踩油門,追求飆車式的快感,把不準方向盤,就面臨傾覆的危險。網絡直播業亦不例外。對於主播而言,不該靠滿足粉絲的窺視欲、獵奇心、惡趣味而博出位;對於平臺而言,更應該盡到監管責任,野蠻成長畢竟難以持續,吹大的虛假繁榮最容易破裂。

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發佈《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對平臺、主播和用戶的行為進行規範,對新聞信息直播提出了資質要求。更早一些,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關於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強調“開展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應具有相應資質”。毫無疑問,對網絡直播的監管越來越制度化,也越來越法治化。但從制度安排到層層落實,尚有不短距離。遏制亂象,從提高門檻到實時監督再到事後懲處,每個環節都不能失守。直播因其實時性的特點,管理難度較高,從業者們更應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站在科技時代的高地上,勇於承擔使命,不讓責任拋錨,整個行業才越來越有前景。(王石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