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徐匯打造基層小區綜合治理模式:問需於民

2016-11-07 14: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11月7日電(記者 李榮)在新近的採訪中,上海徐匯區淩雲街道梅隴三村一個有“7年曆史”的“下水道故事”,讓人印象深刻。這個“死結”今年解開了,靠的是基層治理創新中的“共治平臺上的自治”。

在當地街道黨工委,説起這個故事裏的基層自治,大家就議論開了:如果只是簡單地“讓居民各説各的話”,那往往就成為“擱置的死結”;如果乾脆自上而下確定一個“方案”,那往往是“想辦好事”卻並不讓人叫好。基層自治,既不是“無軌電車”,也不是“廂式拖車”。

居民區的綜治幹部吳曉棟,是這個“下水道死結”的協調人。他説,梅隴三村需要下水道改造的這36棟樓,都是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多層售後公房。年長日久,下水管道淤積,樓上的下水道經常“返水”。7年前,政府就曾下撥資金,打算進行徹底改造,然而在聽取居民意見時,樓上居民呼籲要改,樓下居民堅決不要改,雙方訴求南轅北轍,成了無解的“死結”,計劃不得不擱置。

今年,下水道改造的計劃又提了出來。考慮到潛在的矛盾,在居民區黨總支牽頭下,以“黨建共建”的模式,和下水道改造過程中涉及的住房運營、住宅建設等單位的黨支部共同組建“下水道改造”議事平臺。議事平臺每週五開“例會”,各方將工程中居民反映的問題、施工單位反映的問題,都放到議事平臺上協商解決。

在議事平臺的“議事記錄”裏,可以發現一系列的“怎麼辦”:施工中,居民“這裡不能敲,那裏不能挖”怎麼辦?施工單位之間,這個部分完工了,那個部分還拖著怎麼辦?居民提出額外的要求,怎麼辦?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尚艷華認為,居民有居民的利益,施工方有施工方的利益,“哪個環節卡殼,都會導致工程受阻”。

在“共治”的議事平臺上,先通過協商形成“大方向”,再耐心針對一個個“怎麼辦”的問題來尋找答案。樓上居民認為,樓下“內天井”是公共的,窨井蓋上的違規搭建應該拆除。樓下的居民則認為,樓上居民經常往“內天井”裏扔垃圾,樓下居民進行搭建,是出於無奈。最後,樓上的居民作出承諾,今後不再往下扔東西。由此,雙方取得諒解,使工程得以啟動。至於居民擔心工期長、對生活影響太大,那就在議事平臺上與施工方探討新的方案,縮減開挖面積,大幅縮短施工工期。

上海徐匯區正在打造基層小區綜合治理的“徐匯模式”:問需於民,自治創新,依託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把小區居民普遍關心、利益有分歧的問題轉變為小區治理議題,有序引導居民全程參與小區自治事務,通過協商和對話,找到多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打開“怎麼辦”裏的“問號”,解開多年無解的“死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周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