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球科學家獻策“一帶一路”:讓科技創新成為“推進劑”

2016-11-08 16:5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 董瑞豐)科技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外科學家該從哪個領域入手?7日至8日,來自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名科學家共聚2016“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就如何加強跨國合作、拓展合作深度建言獻策。

合作突破:生態環境成關切點

“一説到生態環境、區域可持續發展,大家都很關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説。孫九林是著名的資源學家,他告訴記者,中國與俄羅斯、蒙古及中亞各國在生態環境研究領域已有十多年的合作歷史,科學家們下了很大工夫研究所在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弗拉基米爾·伊萬諾夫曾對鄱陽湖和貝加爾湖做過比較學研究,他表示,中俄兩國在農業、氣候變化、治理荒漠化等問題上都有很大的優勢互補與合作空間,應加強交流。

哈薩克斯坦科學院院長穆拉特·茹林諾夫説,“一帶一路”的倡議非常有遠見,但僅憑一個國家無法承擔所有責任,各國科學家要在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展開更深入合作。

提供智慧:“一帶一路”離不開科學智庫

“第三極”環境計劃是中國科學家牽頭髮起、全球知名的一項科學計劃。計劃參與者、德國科學院院士福爾克爾·莫斯布魯格説,“第三極”指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這裡的生態變化會很大程度影響周邊國家以至全球的生態系統,應該引起廣泛關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處”。

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副主任夏爾馬説,缺乏對沿線國家地理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信息掌握,是“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挑戰之一,各國科學家應當加速科技合作與創新,填補這些信息空白。

培養人才:合作增添“新名片”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中國科學院加德滿都科教中心組織國內一流專家團隊趕赴現場,為災後重建、減災防災提供了當地急需的關鍵技術支撐。

中科院圍繞“一帶一路”打造的科技合作網絡與平臺,已經成為進一步推動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名片”。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岳良説,有規劃地把科技和教育納入“一帶一路”建設框架,讓跨國合作更有針對性,同時也拓展了合作機制。

“中斯科教中心現在已是協助斯裏蘭卡政府應對國內不明原因慢性腎病的關鍵科技力量,”中斯科教中心合作方代表、斯裏蘭卡城市規劃與供水部常務秘書赫蒂阿拉奇説。

據介紹,中科院未來計劃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國家科學院科技論壇,形成科學家聯盟,成為引領“一帶一路”地區科技合作和創新發展的核心領導力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