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科技創新提高交通體系管理效率

2016-11-09 15:03 來源: 文匯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上海交通違法大整治方案提出,要大力推進“電子警察”建設。這讓人們想到了“電子警察”設備數量會增加,但沒想到的是,“電子警察”還能夠玩出這麼多花樣:可以識別機動車違法變道軌跡,可以“看”到車內未係安全帶的駕駛人,可以“聽”到特定車輛違法鳴號的噪音分貝數。

上海公安機關在深入推進交通大整治的過程中,應用道路交通大數據分析,主動排查、推送交通違法行為突出的路口、時段、區域,引導街面執法警力動態精準投放。同時,大力推進“電子警察”建設,研發應用交通違法監控智慧識別裝置。

科技創新提高了整個交通體系的效率。交通違法視頻舉報平臺開通,促進了全社會監督共創交通秩序的熱情;“快處易賠”機動車物損處理App上線,“上海交警”App開通交通管理業務的網上支付、各類銀行卡支付等通道,進一步提高了市民群眾的獲得感。

智慧:每天“聽”到26起違法鳴號

科技創新的作用之一是固定證據。警察要落實嚴格執法的理念,必須依賴可靠的證據。大城市交通繁忙,交通參與者的位置、狀態每分每秒都在快速改變,違法證據轉瞬就會滅失。尤其是像機動車違法鳴號這樣的行為,僅靠警察現場目力所及,難以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地執法。

今年8月下旬,一套“違法鳴號現場查處輔助系統”出現在延安中路近華山路處。這套系統利用基於聲吶陣列檢測的聲源定位、視頻檢測技術,採集特定區域內機動車鳴號的聲學數據,將聲音的分貝數轉化為圖像,從而固定具體車輛的違法證據。民警還可通過手機App實時調閱車輛違法情形的圖片。

統計顯示,9月21日至11月2日,這套系統捕獲到機動車違法鳴號行為1091起,平均每天約26起。

對不係安全帶、開車打手機等違法行為的捕捉同樣是以往人工執法中的難點。整治以來,上海警方在70套“電子警察”應用了圖像識別、以圖搜圖技術,對“電子警察”抓拍的海量圖片進行二次篩選,對於駕駛人違反交通法規的行為,每週進行錄入和處罰。截至11月2日,已錄入“不係安全帶”1396起、“開車打手機”48起。今年6月19日5時36分,一輛“滬BS”開頭的公交車在S4高速出口22.8公里路段(南向北)被抓拍了,系統根據圖片甄別出駕駛人徐某存在未按規定使用安全帶的違法行為。警方依據錄入的圖像證據對徐某執行了相應處罰。

精準:向違法車主發送逾3萬條短信

科技創新的作用之二是使交通管理精準定位到交通參與者個體,從而有效增強了執法的震懾力,樹立了法律的威嚴。

整治以來,警方利用數據互聯互通,將“電子警察”抓拍的違法車輛號牌與車輛登記信息匹配,做到在2分鐘內向車主手機發送違法告知短信。8月 1日起,首批450余套“電子警察”設備納入“即時告知”系統,涵蓋抓拍佔用公交道、超速、違法變道等三種違法行為。截至11月2日,這套系統已發送告知短信3.2萬餘條。

“即時告知”系統很快引起了反響。

8月1日18時35分,一輛“滬A3”開頭的車輛在上南路違法佔用公交車道被“電子警察”抓拍。系統當天發送短信提醒到駕駛人王先生的手機上,他坦言:“第一次收到這樣形式的提醒。感到很意外,同時也感到警方的效率很高。”

率先應用“即時告知”的靜安公安分局,將這套系統用於早晚高峰學校周邊違法停車的管理當中。當“電子警察”抓拍到違法停車的車輛號牌後,分局交警勤務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排查出車主的手機號,隨後向其撥打電話,表明身份,要求儘快駛離。“警察來電”的效果顯著,幾乎所有接到電話的人都立即改正了違法行為。

開放:營造共建共治交通的好環境

科技創新的作用之三是吸引更多人共建共治交通文明。上海抓住內容眾包的科技應用趨勢,開發了交通違法視頻舉報平臺。每一位在車上安裝行車記錄儀的駕駛人,都可以通過該平臺提交交通違法線索。

該平臺于5月4日正式上線運行。上線第一天,接到市民視頻舉報126起,第二天達到了554起。為進一步響應市民高漲的舉報熱情,自6月23日起,平臺擴展了功能,可通過短信向舉報人反饋案件受理情況。截至11月2日,平臺接到舉報線索3.1余萬起,採納7839起,日平均接報數為200起。

5月16日13時左右,一輛號牌“滬BD”開頭的中型貨車在靜安區共和新路-汶水路附近,先是跨實線變道,接著又闖紅燈,先後兩起交通違法,均被後車的行車記錄儀全程錄下。後車駕駛人將視頻上傳了上海警方的視頻舉報平臺。經查實後,該貨車駕駛人受到罰款400元、累計記9分的處罰。(記者 沈竹士)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