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上海創新機制確保責任落實,多警種聯勤聯動輔以職業化輔警協助

2016-11-10 10:59 來源: 解放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上海創新機制確保責任落實,多警種聯勤聯動輔以職業化輔警協助
交通頑症從“沒法管”到“除病根”

短短一條榮華東道,隨意停放的車輛一度把路面擠得不到兩米寬,周邊居民出入都成問題。這樣一個事關民生的問題,各方都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裡並非市政道路,交警無權管理;亂停車屬交通問題,派出所民警無權處罰。

交通大整治以來,上海創新機制,把“落實執法管理責任”作為交通管理勤務機制改革的核心目標,在交通管理上打破交警、派出所之間的藩籬,多警種聯勤聯動,輔以職業化輔警協助——一些過去難以解決的交通頑症,如今在多方合力之下“除病根”。如今的榮華東道,已難覓亂停車的蹤影。

令誰都頭痛的道路變了樣

榮華東道靠近古北路一段,寬不足10米,兩旁餐飲、仲介、銀行林立,卻不見違法停車的蹤影。

虹橋路派出所社區民警傅開臣還記得過去的亂象——亂停車引發的110報警每天至少兩三起,但民警趕到現場也只能調解矛盾,勸離車輛。可民警一離開,這些車又停回來了,“居民意見大,我也很頭痛。”

同樣頭痛的還有長寧交警支隊四責任區大隊民警鬱昊卿:“這條路靠近古北路,晚高峰時小區的車沒法開進去,甚至發生碰擦事故,一直堵到古北路上,連帶整片區域的擁堵加劇。”這樣一個交通節點,為何派出所、交警都沒法管?原來,榮華東道並非市政道路,交警沒有執法權;而對交通問題,派出所民警也沒有管理權。

這次上海交通大整治,上海公安部門創新地打開警種間的藩籬,實行“隊所聯動”新機制——以長寧公安分局為例,他們將交通指揮臺作為平臺,實時溝通協調交警與派出所,在交通管理中建立起“指揮互動、警情互通、警力互援、違法移交、聯合行動、工作例會、聯合點評、問題會商”八項具體隊所聯動工作機制。

根據新的機制,派出所和交警責任區大隊要協作管好道路交通和社區靜態交通。鬱昊卿與傅開臣現場勘察後,最終確定安裝立柱硬隔離杜絕車輛違法停放。兩個月後,困擾此地多時的因亂致堵狀況徹底改變,居民還聯名給街道、居委、派出所寫了感謝信。

把“一畝三分地”管出成效

過去,各公安分局的交警支隊下屬分支機構通常稱為“中隊”,如今卻都被稱為“責任區”——“責任”二字,正體現出其中變化。

上海公安把“落實執法管理責任”作為交通管理勤務機制改革的核心目標,在市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劃分出96個責任區,每個責任區設立一個交警大隊,對應若干街鎮和公安派出所;每個責任區下設多個責任崗,具體負責數個路段和路口,將交警管理責任直接落實到大隊,分解到崗位民警,責任崗與責任崗之間無縫銜接。與此同時,派出所在靜態交通管理、視頻巡邏互動方面也承擔起明確的責任。

“責任區裏所有和交通管理有關的事情,無論進社區宣傳、事故多發地段排摸、路政設施維修跟進,現在我們都要承擔起管理職責。”長寧交警支隊第一責任區大隊大隊長張偉民説,以前,交警的職責更多是出現問題後應對問題,現在更要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協調各方力量把“一畝三分地”管出成效。

延安西路1030弄佳信都市花園,420戶居民,只有不足100個停車位。大整治開始,原本停在馬路邊的車被居民放到小區出入口的弄堂裏、商務樓前,嚴重影響正常通行。新華路派出所社區民警崔華找到張偉民,與他們一起商量對策,最終確定佳信都市花園小區業主以每月600元價格夜間停放,而商務樓車輛白天則可以進入小區停放。2016年以來,商務樓提供了近百個地下車庫車位給小區業主使用。

“過去作為社區民警,我主要做好人口和治安管理,但現在交通管理同樣是我的責任。”崔華説,上海交通勤務機制改革也讓他擔負起社區靜態交通管理責任,“是壓力也是動力,我就需要不斷思考如何解決小區居民交通需求。”

多項制度創新引導全民參與

“不是在路口執法,就是在路上執法。”這是鬱昊卿對自己大整治以來工作狀態的描述。交警有了“自由”,就可以針對自己責任區的特點開展違法整治行動。

過去,他的主要職責是站在路口中央疏導交通,早晚高峰至少近4個小時“不能動”。如今,代替他們承擔路口內疏導和排堵工作的是來自保安公司的輔警。交通輔警是這次大整治的一大亮點。上海公安按照轄區面積、交通管理業務工作量配置輔警,在全市組建了超過4000人的交通輔警隊伍,已在全市1100余個路口和相關路段逐步承擔起協助指揮交通、疏導擁堵和輔助執法等工作職責,並建立起統一、規範的交通輔警管理制度。

除了聘用編制外的力量協助管理交通,大整治中上海還逐步形成制度化的全民參與交通管理模式。強生出租汽車公司在交通大整治以來,已經累計發放給守法司機獎金440余萬元,得獎率佔全部駕駛員的73.6%。截至10月底,上海3800余家運輸企業已經建立交通違法內部疊加處罰機制。

2016年5月4日上海公安推出的“交通違法視頻舉報平臺”,暢通了市民群眾舉報交通違法渠道,數百萬有車一族都成了街頭“移動探頭”。截至10月底,共有近9000余名市民群眾參與舉報,提供舉報視頻線索近3萬餘條。(記者 簡工博 通訊員 紀美雲)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