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診治“城市病” 規劃須先行

2016-11-13 07:2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瀋陽渾河沿岸新景觀。 (資料圖片)

作家龍應臺曾多次感慨,“我失去了一座座中國古城”。在她眼裏,一些城市實現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外,也漸漸失去了自然的味道、失去了傳統的味道、失去了人文的味道。一城千面變成千城一面,“此情可待成追憶”,可謂一語擊中“城市病”。

除了同質化,“城市病”還有很多“症狀”:交通堵、污染重、房價貴、看病難……前段時間出爐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認為,城市競爭力越強的城市,“城市病”往往越趨嚴重——人口過度聚集是導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數的前十位。

近日在瀋陽舉行的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專家們紛紛對盲目擴張等“城市病”號脈問診、開方抓藥。

從“鄉土中國”到“城市中國”

規模應由紅線控

我國城鎮化建設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有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7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至56.5%。以瀋陽為例,1956年,瀋陽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2萬,時至今日,瀋陽市面積已達1.3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829萬。

有預計顯示,2030年前中國城鎮化率大概增至70%,這意味著未來將有2.4億人口從鄉村轉向城市,中國已經從“鄉土中國”經歷若干年的“流動中國”過渡到“城市中國”。

當下,各地新區、新城、新市鎮層出不窮,建設規劃總面積超出建成區面積的數倍。任性“攤大餅”、過度開發國土資源的“野蠻式瘋長”、大拆大建中的“浪費性建設”,導致大量耕地被侵佔、城市功能區劃分紊亂,這些弊端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專家認為,如果忽視城市治理,規模失控就會出大問題。

比如多地出現的“空城”“鬼城”現象,反映了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城市規劃思路,以土地為“發動機”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遼寧省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徵兆——土地財政縮水、固定資産投資大幅下滑。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強調,要把握住規劃紅線,把粗放擴張性的規劃轉變為提高城市內涵質量的規劃。目前全國城市總體規劃制度的突出短板很多,主要包括:缺乏城市全域的空間規劃內容,事權劃分不清,規劃實施缺乏監督的路徑和手段。因此,對城市總體規劃制度的改革非常急迫,要通過系統性改革,實現對接國家空間規劃體系的目標。在城鎮空間發展上,國家提出各城市制定“開發邊界”,設置管控城市擴張的剛性約束紅線。

目前,瀋陽已經成為國家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首批14個試點城市之一。

從生存到更好地生活

綠色底板待鋪墊

本次城市規劃年會上,很多專家不約而同提到鋪墊城市綠色底蘊,以此改善人居環境和城市功能,促進城市與自然有機融合。“只有底板是綠色的,城市才有綠色的可能”。人選擇留在城市,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希望“詩意地棲居”。

適應綠色發展的城市,從規劃起點上就要尊重自然。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石楠説,現代城市要提高兩方面的“修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實現城市發展模式和治理方式的轉型。城市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今後10年到20年,中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新建與更新建設量巨大,在城市規模和開發程度上都要調整,尊重自然規律,減少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和破壞。

生態修復如何兼顧城市生態安全和惠民性的雙重需求,更是目前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例如遼寧省撫順市持續多年大規模開採煤炭資源,如今採煤沉陷區超過18平方公里。像這類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污染,不搞生態修復難以持續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説,“綠色、環保是城市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瀋陽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對南面的渾河、北面的蒲河進行整治,增加城市新的休閒和大規模綠地的空間。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品質、老工業基地生態修復等方面,遼寧許多城市作出了很多努力”。

論壇上,專家直言很多“城市病”的背後有城市規劃不科學的問題,也有地方政府不尊重城市規劃或城市規劃缺位的問題。專家表示,尊重自然生態、當地歷史文化和普通居民利益,是對未來城鄉規劃的最高要求。

從“洋大怪”到因地制宜

城市氣質尊民意

摩天大樓競比高,模樣堪比“洋大怪”。拋棄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的所謂地標建築,究竟在標榜怎樣的城市氣質?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以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的色彩控制和巴厘島的高度控制為例,指出“城市基調”必須嚴格控制。城市設計定義本身存在多種表述,但“型體、空間、美學”等核心理念卻是共識。城市設計要做到“和而不同”:包容那些“和諧”的不同;反對生硬“強加”的不同。越是需要統一協調的建築類型,就越需要通過制定嚴格的、共同遵守的準則來達到。“因地制宜是城市規劃的靈魂,城市建設要從崇尚‘洋大怪’轉向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楊保軍説。

為城市留存特有地域環境、街區風貌、建築風格等基因,實現從歷史保護到文化認同。來自湖北省的城市規劃專家蔡洪認為,瀋陽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整體性格局做得較好。城市越發展,文化的吸引力越重要,二者相輔相成。

規劃是城市的靈魂,寄託了城市的初心,描繪了城市的未來。對於如何塑就城市氣質,保障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楊宏山的回答是——傾聽民意。他認為,沒有傾聽,就沒有空間正義,就談不上一流的城市規劃。國外很多國家都會定期傾聽普通公眾對城市發展的意見,並給予回應,中國也可從中獲得借鑒,引入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協商民主機制,兼顧多方利益訴求。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講,首先要加強規劃師職業倫理建設;其次,整合城市熱線,便於公眾參與;第三,構建聯盟對話機制;第四,推進整體治理;第五,改進市政績效評估,強化問責約束,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

專家表示,城市規劃不能只是考慮企業需求和市場需求,還必須讓普通公眾擁有話語權,形成對市場等力量的制約。城市善治就是要在發揮增長力量作用的同時,也要傾聽社群聲音,尋求最大公約數。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傑進一步説,規劃要精細化,讓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建設,都能使得老百姓滿意,使得城市文氣飄動,成為每個市民的精神歸屬。(記者 孫潛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