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從“沙進人退”到“人沙和諧” 中國治沙經驗貢獻全球

2016-12-02 08:22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在庫布其沙漠舉行的植樹活動現場。(資料照片)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這是上世紀80年代,寧夏鹽池人對家園的描述。如今,425萬畝的草場猶如一片綠海,望不到邊。

“我們回國後,一定把在寧夏學到的技術和理念應用到我的祖國。”前些天,來寧夏參加“阿拉伯國家防沙治沙技術培訓班”的學員們,對中國防沙治沙成果讚嘆不已。中國技術和中國經驗,正在世界防沙治沙領域發揮著示範和引領作用。

“中國已連續15年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以及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的‘雙降低’。”國家林業局荒漠化監測中心教授級高工孫濤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擴展趨勢已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沙和諧’的歷史性轉變。”

沙化面積連年縮減

國家林業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從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0年間‘減少’了三個多上海的面積。”孫濤説。

中國境內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10個重點沙區省份,經過幾十年的防沙治沙工作,到2014年底,10省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相比2009年縮減了1022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縮減了6337平方公里。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中國將治理沙化土地1000萬公頃,力爭到2020年使全國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産業治沙科學高效

沙地如何變草場?寧夏鹽池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採用“草方格固沙法”,利用麥草、蘆葦、稻草等材料在沙漠中製成方格,同時栽植檸條、沙柳等灌木,防風固沙效果顯著。

在中國“沙鄉”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人工種植的沙生植物梭梭在沙漠邊緣翠綠連片,長勢旺盛。當地農民白會本説:“種植梭梭不僅可以有效固沙,還可以接種肉蓯蓉等藥材。種10畝梭梭年收入可達10萬多元。”

“全國近35%的貧困縣、近30%的貧困人口分佈在西北沙區,土地荒漠化加劇貧困。”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努力實現沙區生態改善與農民脫貧的雙贏,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發展林下産業脫貧一批。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張克斌向本報表示:“要改變單純以固沙為主要目標的傳統防沙治沙理念,將沙化土地治理措施與沙區産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沙區民眾參與度,為沙化土地穩定修復提供有效途徑。”

治沙成果全球點讚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庫布其沙漠,佔地1.8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七大沙漠。25年間,通過植樹種草、建鎖邊林,庫布其人共綠化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相當於七八個新加坡的面積。2007年,近百名全球治沙精英匯集到庫布其七星湖畔,兩年一屆的庫布其沙漠論壇由此開啟。

201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創造模式和成果報告》首次向全球發佈,褒揚中國在沙漠治理、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積極行動與貢獻。

同樣極具獨創性的治沙模式,還有中國林科院科研團隊研發並推廣的“低覆蓋度防風固沙體系”。中國林科院荒漠化所所長盧琦説,實踐證明,15%-25%的低植被覆蓋度不僅可以固定流沙,還可降低40%-60%的固沙造林成本。(嚴冰 雷龔鳴)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