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文物修繕率5年內達80%
12月1日,東城區發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非文保區更新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優化提升“三大行動計劃”。從今年起至2020年,東城區將利用5年時間,對該區43%的用地空間進行更新改造,落位110余個具體項目,可惠及40萬居民。
“三大行動計劃”繪就了未來5年東城區城市更新改造的藍圖。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110余個具體項目的實施,到2020年,東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修繕更新整治率將達到80%;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至93%,綠化覆蓋率增至33.09%;道路規劃實現率將達到90%。
天壇太廟會館等陸續騰退修繕
東城擁有10.5片歷史文化街區,佔地面積約1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萬人。如何打造這張展示古都風貌的“金名片”?東城區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計劃中,提出了“一軸、六片、三網、多點”的保護格局。
所謂“一軸”指傳統中軸線及沿線,包括四個重點地區: 故宮、天壇、前門、鐘鼓樓;“六片”指南鑼鼓巷、雍和宮-國子監、張自忠路南、東四三條至八條、東四南、鮮魚口等6片文化精華區;“三網”指由衚同漫步系統和街道客廳構成的“路網”、綠地和綠植構成的“綠網”、歷史水系構成的“藍網”; “多點”指重點文物及歷史建築騰退、修繕與合理利用,歷史文化的在地展示等。
其中,六片文化精華區是東城區首次提出。根據歷史街區的價值和區位特點進一步凸顯各街區的功能,南鑼鼓巷、張自忠路南、東四三條至八條等是延續傳統居住區;雍和宮-國子監是以宗教、國學文化為特色的傳統宜居社區及活力地區;鮮魚口是以“老衚同、新生活”為主題的國際化宜居社區和具有濃厚商業市井特色的傳統街區。其它歷史街區則要培育“精華地段”,完成多處文物周邊綜合整治。
這項行動計劃還首次提出了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指標體系,其中包括文物修繕率、基本完成平房危舊房及老舊小區修繕整治等。
“5年內,歷史街區整體修繕整治率將達到80%,重點文物修繕率也將達到80%。”東城區住建委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東城區有356處不可移動文物,不合理使用文物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文物因為長期被佔用,無法實現修繕,破損情況嚴重。
文物的騰退修繕,是今後5年東城區歷史街區保護復興計劃中的重要內容,具體項目包括太廟、清末太醫院、寧郡王府及一批會館遺存等。目前已經啟動天壇、故宮、鐘鼓樓周邊的環境整治等。南中軸整治項目今年開始徵收工作,簽約率現已達77%。
“全區356處不可移動文物裏,有三分之一屬於直管公房。”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文物騰退將從直管公房入手,如位於東交民巷的法國兵營、地安門東大街的清末太醫院遺存,長期以來被居民佔用,未得到有效保護,今後幾年將陸續啟動騰退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