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海:加快農牧業轉型 力促農牧民增收

2016-12-06 10:23 來源: 青海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以來,青海省從省情、農情出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為根本,大力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實施“調結構、轉方式、提品質、重規模、促融合、強投入、補短板、增活力”八大舉措,穩步推進農牧業經濟轉型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截至9月底,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957元,同比增加520元,增長9.5%。

加大力度調結構

今年以來,我省發揮農牧結合的特點,優化種養結構、産品結構和區域佈局,打造以西寧、海東為一體的東部特色種養高效示範區,以海北、海西、海南為主的環湖農牧交錯循環發展先行區,以青南三州為主的青南生態有機畜牧業保護髮展區和沿黃冷水養殖適度開發帶。堅持“為養而種,合理改種”,全省種植結構呈現出飼草、玉米、蔬菜面積穩中有增,料油、馬鈴薯、豆類面積相應壓減的趨勢。

據省農牧廳廳長張黃元介紹,今年我省先後在湟源、互助、門源3縣實施糧改飼試點;在湟源、貴南等6縣開展草牧業試點。試點縣共新建高標準飼草基地4.23萬公頃,畜用暖棚3.42萬平方米、清貯池9萬立方米,改良天然草原1.35萬公頃,實現了糧經飼統籌協調發展,種養結構趨於平衡。

轉變方式促增效

據了解,今年全省狠抓廢棄物減量、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達70.7萬噸,綜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引進7家有機肥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31萬噸,並率先在全國研發了牛羊糞便無害化處理設備。目前全省183個養殖場建設了沼氣綜合利用工程,300家養殖場配套建設了糞污處理設備,900多家養殖場建設了發酵處理場,糞污處理配套設施建設比例達到50%以上。

尤其將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與殘膜回收項目捆綁實施,農田殘膜回收率達到80%,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同時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化肥利用率達32%,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農藥用量1400噸,比上年減少82噸。

打造品牌提質量

近年來,全省積極推進農牧業標準化清潔生産,共扶持建設22個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創建了10個國家級、省級農産品質量安全縣,在11個縣開展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扶持培育了30個農畜産品品牌,全省8個馬鈴薯、油菜生産基地被確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面積達到8.53萬公頃;祁連縣103萬公頃草場被認定為全國有機牦牛、藏係羊生産示範基地。

目前,全省有效使用“三標一品”標誌産品達506個,綠色食品年産量達75萬噸。還開展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創建活動,高起點、高標準打造沿黃流域冷水魚適度開發帶,新建網箱45396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0.6%,全省冷水網箱面積達到26.54萬平方米,其中鮭鱒魚産量達到1萬噸,約佔全國冷水魚産量的四分之一。

集約發展重規模

近年來,全省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共扶持333個專業合作社、400個家庭農牧場、20家産業化龍頭企業,促進家庭農場發展,規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運行,引導龍頭企業轉型升級。

今年,全省新增耕地流轉面積0.938萬公頃,較上年增長9.15%;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11.19萬公頃,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3.54%。農區以規模養殖場為抓手,扶持建設199家畜禽規模養殖場,累計建成適度規模養殖場2800家,農區適度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9%。牧區以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為載體,加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牧戶達11.5萬戶,整合牲畜1015萬頭只,66.9%的草場實現集約化經營。

一二三産促融合

張黃元説,在一二三産融合中,我省大力培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多元主體,探索三次産業融合發展多種方式,以加工業帶動“接二連三”,以休閒農業帶動“隔二連三”。目前,全省市州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451家,預計全年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可實現銷售收入88億余元,農畜産品加工轉化率達52%,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還在全省9個縣新建馬鈴薯儲藏,蔬菜保鮮,枸杞烘乾等設備719座,打造出休閒農業和美麗休閒鄉村精品旅遊線路10條,創建全國美麗休閒鄉村3個、休閒農業基地13個。在大通、民和等5縣開展利益聯結試點,有效促進了農牧民獲得全産業鏈的增值效應。

整合資金強投入

為整合資金,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全省積極穩妥推進財政支農資金安排權和項目審批權下放工作,在全省範圍內選擇30個縣開展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試點,形成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口子放水”的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機制。

截至9月底,我省共落實中央和省級農牧業投資64.28億元,同比增加6.56億元,增長11.36%。同時,擴大現代農業示範區“授信池”業務,帶動銀行貸款4.4億元;組建了青海省農牧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發放涉農擔保貸款7200萬元,有效破解了農牧業項目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強化服務補短板

今年,門源藏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大通百靈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門源百里花海蜂業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全國新農民“雙創”百佳成果。

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融入農牧業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全省啟動實施互聯網+高原特色農牧業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推進“互聯網+”智慧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利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牧業轉型。在海西、海東開展了農業服務創新試點,探索政府向經營性服務機構組織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

同時,擴大農牧業保險規模、範圍、品種,藏區牦牛藏係羊保險擴大到6個縣。目前全省349.73萬頭牦牛、204萬隻藏係羊已納入保險範圍,大田作物等品種承保規模也穩步擴大。截至9月底,年內保險賠款11481萬元,極大地減少了災情損失。

深化改革增活力

今年,我省農牧業改革持續推進,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覆蓋24個主要農業縣,確權面積佔全省農村承包耕地面積的95%。在西寧市湟中縣16個鄉鎮383個村推進農村集體資産股權改革試點,已有3個村註冊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農戶455戶,入股土地99.93公頃,佔耕地面積的20%。還組織開展了財政扶持資金和農村集體資産折股量化試點,探索建立合作社成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同時,認真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面推行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績效管理改革,適當提高禁牧補助和草蓄平衡獎勵標準,禁牧區每畝新增1.5元補助資金、草畜平衡區每畝發放2.5元獎勵資金,共落實草補資金24.13億元,比第一輪增加4.66億元,惠及全省76.53萬農牧戶。(記者 羅連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