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直面農村“病灶” 補齊治理短板
——廣東夯實農村基層治理基礎

2016-12-08 18:1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2月8日電(記者 車曉蕙、吳濤)針對農村基層問題和矛盾,廣東省梳理根源性“病灶”,花大力氣解決拖欠徵地補償款等歷史舊賬,對農村“三資”不清等問題加強制度建設,夯實農村基層治理基礎。

補“欠賬”:基層治理輕裝上陣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省委組織部牽頭對農村基層問題進行的專題調研中,不少幹部感慨:基層工作難,很多時候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比如開展徵地工作,不少農民會説:沒問題,但把以前徵地欠的錢先給我。

排查顯示,廣東省歷年來有24.64億元徵地補償款未及時支付給村集體及村民,有13.3萬畝留用地“欠賬”,拖欠時間最長的達十幾年。

廣東省國土廳副廳長楊林安説,過去,地方政府“重審批、輕監管”,徵地補償款、留用地不能及時落實。而繼任官員對歷史遺留問題怕啃“硬骨頭”,不願想辦法或動真格解決問題。

調查出的欠賬還有:農村“亂佔、亂賣、亂租”違法用地9565宗;106.4億元被徵地農民社保資金滯存于社保專戶,未落實到農民個人。

2015年6月,廣東省委召開全省基層工作會議,部署推進基層治理工作,多部門聯合行動,以建立臺賬的方式逐項強力整治欠賬。

到今年6月底,列入臺賬的拖欠徵地補償款已全部兌現,撥付到村集體和農戶;徵地社保滯留資金全部落實到個人;13萬多畝留用地已落實接近一半;“三亂”違法用地案查處基本完成。

補短板:理清“家底”、遏制貪腐

除清補欠賬,農村治理的一些制度性問題也成為整治的重點:不少農村集體“三資”底數不清,處置不公開不透明,導致村幹部“小官大貪”屢禁不絕。

對此,廣東將農村“三資”平臺建設從珠三角向相對落後的粵東西北全面鋪開。目前,全省24萬多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完成“三資”清理核實。

在湛江市湖光鎮,記者看到,鎮政府專設了農村“三資”交易競價中心,電子屏上滾動著各村魚塘、土地交易信息。臨西村是有名的問題村,前三任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都因貪腐被查處。現任村主任孫文忠説,以前支書籤個名,土地物業就租出去了。現在,村民對集體資産一清二楚。最近一塊11畝的地,招標底價6.5萬元,在競價中心以26萬元拍出,“村裏都傳開了,説這個好”。

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牛寶俊介紹,廣東農村集體資産規模居全國第一,去年以來,通過清查核實,僅賬外合同就補錄了1.7萬多份,為農民年收入增加7.77億元。

探索長效機制避免“一陣風”

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毅説,我們一直在反思一個現象,這些年對不少問題村都選派了優秀幹部,但沒幾年新幹部又出事了。廣東此輪整治就是讓“病、弱、散”的農村基層環境得以改善。

在花大力氣補欠賬補短板的同時,廣東各地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治理機制,避免整治“一陣風”。以徵地補償為例,惠州市探索徵地信息網上全流程公開,補償標準和數量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監督,受到群眾歡迎。

針對基層幹部和組織自身的問題,廣東省開展了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違紀違法線索集中排查,一年多來立案查處涉農職務犯罪1900多人,查處涉黑惡犯罪案件2.5萬多起。

廣東在全省推進嚴管基層幹部的機制,精準整頓軟弱渙散基層組織,“年年排查、年年整頓”常態化,去年就整頓了2805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使基層組織更具活力和戰鬥力。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