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小膠囊如何診斷大疾病——安翰光電微型胃鏡技術創業記

2016-12-09 14:5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記者陳俊、徐海波)患者只需要吞下一顆“膠囊”,沒有任何特殊感覺,躺在床上休息20分鐘,醫生就能把患者胃裏的病灶看得清清楚楚。這顆“膠囊”並不是普通的膠囊,而是用於胃部檢查的遙控膠囊內鏡,診斷準確率達到90%以上。

這顆暗藏玄機的膠囊由坐落在武漢光谷生物城的安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研製,它改變了傳統的胃鏡檢測方法。患者直接將一粒小膠囊吞進肚子裏,膠囊便會聽從醫生的無線磁場遙控指令,進入患者腸胃。同時,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類似CT掃描的“檢測床”,一幅幅圖片實時傳出體外,收錄進一旁的電腦中,供醫生分析診斷。

記者在現場看到,通過遙控膠囊內窺鏡控制系統,醫生可以實時精確控制膠囊在胃裏的運動,改變膠囊姿態,讓膠囊內鏡呈現出仰視、俯拍、旋轉等多個“視角”,聚焦病人消化系統內的異樣部位。完成後,醫生還可控制其經過小腸、大腸,最後排泄出人體。

安翰光電總裁肖國華表示,病人做傳統胃鏡檢查,需要將一根很粗的管子從口腔插入,一直伸到腸胃道,這讓患者痛苦不堪。而吞服膠囊不僅讓患者免受插管之痛,還避免了插管多次循環使用、消毒不徹底引起感染等臨床並發癥。

膠囊雖小,卻內藏乾坤。安翰光電聯合創始人、負責技術研發的王新宏博士告訴記者,膠囊胃鏡可以拆分成七大類技術,並且每一個技術要點做到極致,符合醫療水平,在小小的膠囊裏要裝芯片、探頭等近400個元器件,並且需要做得很輕,重量在5克以下。

為了確保技術的穩定性,在産品成型後,肖國華成為自己産品的第一個“小白鼠”。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他,竟然也靠這枚小小的膠囊在自己腸道檢查出了一塊5年後極有可能惡化的息肉。

小膠囊的創業並非一帆風順。2008年,肖國華和另外兩位同樣非醫療器械行業出身的聯合創始人段曉東和王新宏,開始在矽谷起步。但在矽谷,美國人工成本昂貴,準入壁壘很高,於是3個人回到國內創業。

剛回國的時候,肖國華等人帶著發明四處推銷,但由於沒有成型産品,沒有誰敢投資生産。直到2009年12月,肖國華帶著發明來到武漢,找到東湖高新區,抱著試試的心態申報了“3551人才計劃”。

讓肖國華沒想到的是,他的發明得到評審專家的認可,很快拿到了“3551人才計劃”最高資助金額500萬元的無償支持。

拿到東湖高新區的資助,肖國華開始帶領團隊將這項自主原創技術變成了産業化産品,成功進行了動物試驗,一舉獲得眾多風投機構的追捧。今年是膠囊進入市場的第3年,預計公司銷售收入將達到2億元。

這種被醫學界稱為內窺鏡發展革命的技術,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這項技術實際上是一個平臺,現在是‘攝像頭’,將來還可以將膠囊裏面的元素換成其他的傳感器,便可以檢測人體溫度、壓力、酸鹼度等。也可以做藥物的投放,直接用於疾病治療。”王新宏説。

有了膠囊胃鏡機器人的成功,安翰光電正在進一步研發食管、結腸等全消化道的機器人,在研産品有12款。“未來,隨著市場推廣力度加大、用戶數的增加,膠囊檢查服務的價格會接近傳統胃鏡的價格,這一技術將造福更多病人。”肖國華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