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就業是經濟最好的底色

2016-12-10 12:48 來源: 鳳凰網·政能亮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經濟轉型的加快,必然反映在就業的增長上。而且,相當比例的就業並不存在政府主導的“騰籠換鳥”,而是市場真實需求的反映。

來自人社部最新信息顯示,今年11月份,城鎮新增就業人數81萬,1至11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4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4.9%。

這也意味著,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還將延續此前三年的增長軌跡,達到1300萬人的高位。而事實上,早在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出籠時,就業完成全年目標、並好于預期已無懸念。李克強總理念茲在茲的“就業是民生之本”,通過這些數據得到了最好的闡釋。

就業繼續穩健增長,一個大的背景是近期中國經濟保持了穩健增長,經濟形勢向好。數據顯示,今年的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6.5%至7%區間,儘管與前幾年的高增長相比,增速有一定回落,但在全球範圍內看,仍十分亮眼。不僅低通脹風險有所下降,工業産出和工業利潤也開始改善。

經濟“大盤”的企穩,直接反應在勞動用工需求的增長上面。總理説,就業是經濟的“晴雨錶”,意義正在於此。也就是説,至少從就業這一指標看,中國經濟正在走出低迷,潛滋暗長,鬱鬱勃勃,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上升勢頭。那種一味唱衰,乃至以偏概全的論調可以休矣。

此外,就業增長也與當下中國經濟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有關。近年來,隨著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經濟在經歷種種陣痛之後,正在持續發力。從以往的投資驅動到現在的消費引導;從“有水快流”的資源型發展,到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新經濟;從以政府為主導到大力培育社會,種種變化積極而有效。

經濟轉型的加快,必然反映在就業的增長上。而且,相當比例的就業並不存在政府主導的“騰籠換鳥”,而是市場真實需求的反映。比如,互聯網創業企業、眾多小微企業以及與消費相關的産業鏈等等,均屬於新拓展的就業空間。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此前亦指出,今年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這背後,就是消費驅動的新增長模式。

而與此前有些擔憂不同,持續推進的經濟轉型升級,並沒有産生如上世紀90年代的大規模下崗潮,反而實現了人力資本這一生産要素的重新優化配置。

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經濟本身存在多樣性與活躍度,使得勞動者有了更多的擇業餘地,只要勤奮肯幹,總會找到合適的職位。這也是一個社會固有的內生動力,即一旦實現了機會平等,民眾自然受到激勵,就業創業也會蔚然而成氣候。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良好的制度機制保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均把就業作為解決民生、促進發展的頭等大事。李克強一再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經濟的‘晴雨錶’,是社會的‘穩定器’”。他指出,就業是各級政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也是各個部門的共同責任。

特別是,本屆中央政府組成以來,強力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多證合一”,破除各種不合理的門檻和束縛,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措並舉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營造鼓勵幹事創業、寬容失誤失敗的氛圍,等等,這些來自改革的“紅利”,不僅大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促進了民眾就業,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

當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體現了轉型發展與民生保障雙贏並重的思路。其一,通過全社會的創業創新,可以加速新産業、新業態、新動力的培育生成,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其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創造出全新的就業機會,每一個創業體、創新體都會成為一個孵化器,不斷産生裂變,像滾雪球一樣帶動更多人創業就業。

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以增量為底色的就業,已不完全是傳統語境下的“再就業”,而應該是一次質的飛躍。其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必將為穩定就業提供有力支撐,為中國的經濟轉型注入強大的動力。這也正是李克強總理所言的“通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説到底,就業從來不是孤立的問題,而是整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與經濟發展模式緊密相關。多年來城鎮新增就業連續超過1300萬人的事實再一次表明,解決就業最有效的辦法依然是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

惟有改革才能釋放並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惟有改革才能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以催生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惟有改革才能協調好經濟轉型與就業增長的互動關係。(黃羊灘)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