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緙絲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2016-12-13 07:1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2月12日,緙絲藝術傳人王玉祥(左)在指導藏族女孩才巴措學習緙絲技藝。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12月12日,王玉祥(右)在查看姚李力身穿的定制服裝的緙絲衣領。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12月12日,緙絲藝術傳人王玉祥在教授藏族女孩才巴措學習緙絲的最後一道技藝——戧色。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王玉祥在燈光下繪製緙絲作品畫稿(2015年10月13日攝)。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12月12日,王玉祥的女兒(左二)在製作緙絲唐卡。由於願意從事緙絲製作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為了緙絲傳承不“斷代”,王玉祥讓自己的兒女都從事了這個行業。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緙絲藝人王玉祥在修剪緙絲龍袍(2015年10月22日攝)。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王玉祥(右)和進行緙絲龍袍製作的緙絲藝人交流(2015年10月13日攝)。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12月12日,緙絲藝人在製作緙絲唐卡。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緙絲藝人旁邊擺放著一排梭子,裏面有不同顏色的絲線(2015年12月7日攝)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緙絲藝人在宣和緙絲研製所內的一張畫稿旁忙碌(2015年10月13日攝)。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最傳統的一种經緯交織絲織品,也是中國特有的絲織工藝品。它“以梭代筆”,採用“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成,製作過程繁複而耗時,有著“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王玉祥出生在紡織世家,祖父母在清朝時就開設織布作坊。現為宣和緙絲研製所所長的王玉祥從事緙絲製作30多年,熟練掌握本緙絲、明緙絲、絽緙絲、絨緙絲、雕鏤緙絲、紫峰緙絲、假縫緙絲等技藝,他在傳承緙絲技藝的過程中大膽創新,把這些技法巧妙地融會貫通,運用到緙絲字畫、唐卡、華服、龍袍和其他緙絲工藝品上。2010年,由他參與設計製作的匯集七種緙絲工藝于一身的“鸞鳳雙棲牡丹”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這是首博首次收藏當代成衣藏品。現今年逾70的王玉祥老人,眼睛已經老花,製作緙絲織物時要架上兩副眼鏡才可以,但他仍每天孜孜不倦地埋首于緙絲中。王玉祥説,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什麼藝術家,而是一名手藝人、一名匠人,他所追求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手藝達到極致,讓製品盡善盡美地顯現在大家面前,讓自己的緙絲工藝在各種製品上都能自如地呈現它本身的魅力。最近,王玉祥的宣和緙絲研製所來了兩個年輕人,讓他很是高興:一個是從甘肅甘南專程前來學習緙絲技藝的18歲藏族女孩才巴措,另一個是留學歸來自創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姚李力。才巴措已經在這裡學習了三個月,姚李力也和王玉祥共同設計推出了幾套服裝,將緙絲技藝與現代設計進行了完美的結合。王玉祥高興地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了解緙絲、愛上緙絲,而這,正是這項古老的技藝能夠生存、傳承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如今,王玉祥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早日建起“緙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緙絲,讓緙絲走進百姓生活。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0011.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