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系列報道之五:思維革命 為實體書店突圍提供嶄新路徑

2016-12-15 11:52 來源: 發展改革委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特別是新興服務消費,著力增加高品質産品和服務有效供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選擇。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擴大消費這項工作。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就這項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為進一步加大擴消費宣傳力度,加強輿論引導,我委聯合有關單位撰寫了系列宣傳解讀文章,現推送供交流借鑒。  

“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系列報道之五

思維革命 為實體書店突圍提供嶄新路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度“落子”,聚焦擴大“幸福産業”消費。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支持實體書店融入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商貿物流等行業發展,建設成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閒、創意生活等功能于一體、佈局合理的複合式文化場所。

  “正所謂‘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此次《意見》的出臺恰似一陣‘春風’,為一直身處‘寒冬’的實體書店帶來復蘇的希望。”新華書店北方圖書城有限公司總經理柳青松這樣對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説。

探索 “24小時”的興與困

  近年來,由於網上書店衝擊、經營成本上漲、大眾閱讀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實體書店迎來了一波倒閉潮。而有關實體書店在互聯網時代能否“存活”,也成為業內外關注的話題。

  面臨“生死劫”,實體書店一直未放棄探索的腳步,而不打烊的“24小時書店”也因此成為很多實體書店走出困境的首選。自2014年4月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實行24小時營業以來,全國相繼有10多家“24小時書店”開業。

  “為城市點亮一盞不滅的燈”是很多“24小時書店”的口號。“24小時”延長的不僅僅是書店的營業時間和購書時間,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使書店成為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標。當夜幕降臨,城市的燈光漸次熄滅,除了燈紅酒綠、通宵達旦的娛樂場所,我們的城市還有心靈的港灣,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好氛圍。

  此外,“24小時”還成為實體書店的一塊“金字招牌”。每當一家書店宣稱自己“24小時營業”時,媒體往往會在短期內集中報道。這時候,書店的名氣會呈上升趨勢,並逐步被讀者知曉和了解,營業額也隨之水漲船高。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為例,開始實行24小時營業的2014年,該書店的純圖書銷售額為2055萬元,同比增長58%。

  但是,也有很多業內人士認為,“24小時”並非扭轉實體書店不景氣局面的制勝法寶,而更像是“一種高成本的行為藝術”。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曾經有幾位年輕人在三聯韜奮書店呆了72小時,後來經了解才知道他們是來北京找工作的。對此,三聯韜奮書店的總經理表示理解:“如果有流浪漢進門讀書,我們也會歡迎。”書店的舉動令人感動,但是,此時實體書店的經營就要讓步于慈善了。

  然而,對於很多實體書店來説,“生存”才是第一目標。24小時不打烊會使書店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到了深夜,“24小時書店”往往變成“深夜圖書館”,因為選擇深夜閱讀的顧客與其説把這裡當作書店,不如説把這裡當成“圖書館”,只閱讀,不買書。

  因此,相比全國上千家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而言,“24小時書店”帶來的“暖春”或許只是在巨大冰層的表面,融出了淺淺的裂縫。

  “‘24小時書店’雖然面臨一些經營方面的問題,但是,它是實體書店轉型的第一步,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柳青松認為,“24小時書店”將轉型的重點集中在經營模式和服務模式上的創新,這只是“治標”。而《意見》將實體書店的轉型聚焦到書店的本身,這才是“治本”。“只有標本兼職才是解決實體書店‘頑疾’的良方。”

轉型 從“實體”走向“多體”

  一位年輕的媽媽正為女兒輕聲講解圖畫書,對面坐著的爸爸一邊端著香濃的咖啡,一邊在筆記本電腦上瀏覽網頁。這是記者在瀋陽歌德書店看到的一幕溫馨畫面。“冬天瀋陽很冷,也沒有太多的戶外活動,與其在家‘貓冬’,不如來書店泡著。書店每天都舉辦很多活動,孩子在這裡還認識了很多小朋友。”這位媽媽説。

  作為東北地區首家“24小時書店”,歌德書店卻不僅僅是一家書店,還是一個咖啡館、一個電影院、一個文化沙龍。歌德書店的每一杯咖啡都是由進口咖啡豆現磨而成,因此書店內不僅有“書香”,更瀰漫著“咖啡香”。而不輸“米其林”餐廳的正宗西餐也吸引了很多食客的到來。此外,每天都滾動安排的多場高品質、高規格的活動更是書店的“招牌”。“做有態度、有品位、有溫度的24小時閱讀與文化休閒空間是我們更長遠的目標。”柳青松説。

  柳青松告訴記者,如果説“24小時書店”是實體書店轉型的1.0版,那麼,從“實體”走向“多體”就是2.0版了,其效果也十分明顯。歌德書店開業當天總銷售16,969.9元,客流量8319人,相當於市級2000平方米連鎖店開業當日的銷售規模,創造了北方圖書城20多年來新店開業的坪效紀錄,其中餐飲相關貢獻7000多元,創同樣是書城主業之外多种經營銷售新紀錄。歌德書店開業以來,平均每天客流量達5000人,每天銷售額達萬元以上,其中餐飲收入佔60%以上。

  市場人士認為,將實體書店建設成為“複合式文化場所”,是這次《意見》的一個亮點。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圖書已經不再是實體書店裏“主角”了,以“複合式文化場所”為代表的新型實體書店正在大量涌現。如,首創複合式經營模式的老牌書店“誠品書店”;由書店到生産立體內容的新媒體“單向空間”;定位是城市創新文化一體店的“言幾又”。這些“多體”經營方式為實體書店贏得更多的經營空間。

跨界 思維轉變是根本

  “此次出臺的《意見》對實體書店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著名出版人,實體書店文化策劃專家和空間文化設計師三石表示,“實體書店經營模式的變化,並不是簡單的多業態經營,而是將實體書店向文化及文化創意産業拓展,比如文化旅遊産業、文化創意設計産業等。”三石曾成功策劃“中國最美歐式書店——哈爾濱果戈裏書店”“中國邊境最美國門書店——黑河普希金書店”“歌德書店”等七家“爆品書店”。12月3日,他的第八個作品“中國首家‘糧都’主題文化場景書店——黑龍江富錦新華書店”也重裝開業了。

  三石告訴記者,富錦市新華書店通過升級徹底將傳統實體書店“賣場”向“複合式文化場所”轉型。極富創意的“糧倉式書架”“米斗式圖書平臺”、隨處可見的大米、玉米,以及幾十幅以“豐收”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呈現出一幅“北國糧倉”的場景,而一萬餘種精品圖書和寬闊的閱讀空間,無不體現該書店“糧都富錦 溢滿書香”的核心內涵。

  “這些年政府對實體書店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很關注,比如,今年6月7日,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後,很多省市都推出了相關意見和政策,但是,有一些仍停留在宏觀指導上,比如要佈局多少書店網點、投入多少資金支持等,也有不少實體書店得到資金支持後,經營還是很不理想,所以,我認為問題不在於資金支持,而在於思維的革命。”三石認為,此次出臺的《意見》是他從業30年來看到的指導性、操作性最強的意見。國家對實體書店發展專業的頂層設計、務實的戰略佈局,將推動實體書店進入一個新的黃金時代。

  柳青松也認為,加強實體書店建設就是拓展文化消費空間陣地,而此次《意見》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提供了嶄新路徑,就是要把書店還原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中,讓閱讀重新融入生活,未來書店或許會成為像電影院一樣的文化生活“標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