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互聯網+”工匠精神:騎行在創新路上的共享單車

2016-12-15 17:2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濟南12月15日電(記者 王子辰)從接受騰訊、滴滴等鉅資“押注”被媒體輪番報道,到北上廣深街頭的“橙黃大戰”,共享單車這一火熱的創新項目,已成為“分享經濟”和“互聯網+”便利市民生活、服務城市交通“痛點”的鮮活案例。

創新顛覆城市出行生態

“同事給我推薦了摩拜單車,完全是顛覆性的。”研究城市出行多年的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如此描述共享單車給自己的印象。

“用手機即可完成借車、還車、繳費等全過程;全國通用、車輛動態GPS定位;可預約用車、可隨時隨地借車還車;設置信用制度,建立良好的用戶監督機制……”吳洪洋一口氣説出了以摩拜單車為代表的共享單車平臺對傳統公共自行車服務的諸多“顛覆”。

公共自行車在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有靈活便捷、低碳環保且打通“最後一公里”等優勢,所以很多城市近年來建立了公共自行車體系。儘管在政府力量的推動下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辦卡才能租賃、找到車樁才能騎行等傳統難題仍然限制了公共自行車的作用。

摩拜單車、ofo等“無樁”共享單車的面世則不僅解決了這一難題,更打通了城市裏中長途出行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這兩端“鏈條”,極大地便利了市民預估和控制出行時間。

“現在全程幾乎是零時間接駁,已能相對可控地替代汽車出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王鵬説。

對市民來説,僅需一部智慧手機就能完成借還的低門檻,也為共享單車大範圍推廣打下了基礎:僅在上海寶山區,摩拜單車投放不到兩個月就為137萬人次提供了服務,行程達356萬公里。而在另一知名共享單車平臺ofo上線15個月已發生了超過2000萬次服務,全國22座城市、200所大學的200多萬用戶使用了服務。

工匠精神重塑單車形態

“現在一輛共享單車大概就剩下車座和車把是傳統單車的設計或工藝了。”深圳一家知名創業創新平臺“城市夢工廠”秘書長郭晨讚嘆地説。

“我們看遍了市場上所有的自行車,最後發現沒有想要的自行車。因此我們從零開始重新設計了智慧共享單車。”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説,為了應對室外降雨和方便調節,摩拜單車的車座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胡瑋煒介紹,傳統自行車受限于剎車皮的磨損,大約在數千公里就需要更換,摩托車的這一距離大約為9萬公里。為了適應長時間戶外運行免維護的需要,摩拜單車在較新的車型上自行研發了可行駛10萬公里的碟剎。

“到下一代的時候,我們會裝安全報告裝置,剎車片需要更換的時候會自動通知後臺,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摩拜單車一位資深工程師説。

用戶的需求是創新的指向。ofo在瞄準共享單車行業之前,也圍繞著自行車做了大量創業探索,直到最終鎖定目標。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日前在一個行業論壇上説,公司經歷了痛苦轉型後找準了需求,在過去15個月獲得了超過1億美元的6輪融資。

“共享單車這一創新之所以出現在中國,而非歐洲或者矽谷,與中國完整的産業鏈有關,也和最近幾年中國的創業大潮直接相關。”胡瑋煒説。

寬容管理昭示成熟政府心態

大城市街頭不斷增多的共享單車也給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似乎是“亂停亂放”的自行車該如何管理?對於多是政府主導的存量公共自行車體系,它們又“是敵是友”?

在上海市寶山區與摩拜單車戰略合作啟動儀式上,當地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大對智慧共享單車停車、運營維護、文明出行宣傳等方面的戰略合作內容,共同創造順暢有序的運營環境、建立融洽有序的執法環境。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主任高帆認為,從上海的實踐來看,政府在共享單車的進入和發展中發揮了促進作用。這體現為政府不是繼續強調自身主導的公共自行車租賃模式,而是對新模式採取寬容、鼓勵和扶持的態度。

一方面,此前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租賃制度面臨著辦卡、設置停車樁等方面的約束,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政府圍繞該領域的制度完善和公共服務跟進,將影響著共享單車發展的速度、穩健性及可持續性。

高帆認為:“就此而言,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有效的市場、有為的政府’,需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且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美國彭博社的英文專欄就此評論説,共享單車的興起,使得中國站在了這種曾幾乎被遺棄的交通方式巔峰之上。中國將藉此向其他城市和國家展示:過去也可以昭示未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