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發展改革委:健康消費將進入增長“快車道”

2016-12-16 14:05 來源: 發展改革委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特別是新興服務消費,著力增加高品質産品和服務有效供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選擇。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擴大消費這項工作。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就這項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為進一步加大擴消費宣傳力度,加強輿論引導,我委聯合有關單位撰寫了系列宣傳解讀文章,現推送供交流借鑒。

“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系列報道之六

健康消費將進入增長“快車道”

醫療旅遊這樣的跨界健康領域消費正從一個小眾市場逐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今年11月底,國務院85號文件《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在培育發展健康消費方面,《意見》中最讓人矚目的就是促進健康醫療旅遊等支持政策。《意見》同時明確,適時將健康險稅優政策由31個試點城市向全國推廣,重點推進醫養結合試點地區創新醫養結合管理機制和服務模式。這些都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在《意見》的政策利好之下,國內的健康消費將進入增長“快車道”。

醫療旅遊跨界破冰起航

“醫療和旅遊有機整合是新興産業,發展醫療旅遊既是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的必然要求。”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資源處副處長王毅曾在公開場合表示。

目前,醫療旅遊已經成長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産業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至2020年,醫療健康相關服務業將成為全球最大産業,觀光休閒旅遊相關服務則位於第二,兩者相結合將佔全球GDP的22%。

醫療旅遊,是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康復與休養為主題的旅遊服務,覆蓋範圍小到美容整形,大到重症手術,具有高附加價值且低污染的特點。

較強的消費支付能力、日漸增強的醫療健康意識,再加上出境休閒遊的便利,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選擇醫療旅遊。韓國整容、泰國經典泰式按摩、瑞士抗衰老服務、美國腫瘤治療,已成為國內高收入者醫療旅遊的熱門選項。

面對醫療旅遊近幾年飛速增長的數字,國內開始加快醫療旅遊方面的建設。近年來,我國在海南、上海、珠海等地促進醫療旅遊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的實效。但是在國內醫改進入深水區、健康産業破冰起航的當下,快速發展的中國醫療旅遊行業在出境和入境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對等現象。

“目前國內醫療旅遊90%以上是出境的,到中國接受醫療服務的外國遊客數量很少。在入境醫療旅遊方面,中國不僅落後於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甚至還不如印度。”中華國際醫療旅遊協會理事長賈笑芳指出。

面對發展相對成熟的國際市場,我國醫療旅遊産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相關産業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意見》明確促進健康醫療旅遊,建設國家級健康醫療旅遊示範基地,推動落實醫療旅遊先行區支持政策,可以説是給蕭瑟的國內醫療旅遊市場醫療旅遊市場注入一股暖流。

稅優政策撬動保費收入

記者注意到,此次印發的《意見》除了支持各消費領域“跨界”,對稅優型健康險試點範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也提出了不同要求,為保險業培育大眾健康消費指明了方向。

個人稅優健康險是國家首個針對商業保險個人消費者的稅收優惠政策性險種。從實際效果來看,個人稅優健康險除了可實實在在提高個稅起徵點外,其保障程度也非常高。

《意見》提出,適時將自2016年1月1日起實施的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政策,由31個試點城市向全國推廣。對此,多家經營稅優健康險産品的保險公司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試點範圍的擴大無疑將加快個人稅優健康險發展的速度。

國際經驗表明,稅優政策是撬動保費收入進入快車道的最大杠桿,將刺激保險購買從被動轉向主動。根據保監會公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430億元,同比增加86.77%,較2015年51.87%的同比增速提升明顯。

從《意見》的要求來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個人稅優健康險試點範圍小的問題,下一步應從增加服務供給入手,釋放大眾對保險的需求。事實上,需求是廣泛存在的。日前發佈的《2016中國職工福利保障指數大中城市報告》對36個大中城市的職工調研顯示,雖然已經購買個人稅優健康險産品的職工比例僅為11.4%,但有購買意願的職工比例高達56.6%。

今年3月4日,人保健康、陽光人壽、泰康養老3家獲得首批經營個人稅優健康險的公司,相繼開出産品第一單。在稅優政策推動下,業內看好商業健康險在未來成為與財險、壽險並列的三大業務板塊,據估算,我國健康險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1.5萬億元。

醫養結合補齊養老短板

“人上了年紀,最怕的就是看病。腿腳不利索不説,到了醫院還得排隊、取藥……太麻煩!”家住北京市武聖路松榆東裏社區的劉奶奶今年68歲,談到看病的經歷,心中充滿了擔憂。

醫療和養老,是所有人都繞不開的話題。從2015年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佔比提升到29%。人口老齡化程度逐年上升的同時,養老機構缺乏醫療服務資質,制約著我國養老産業的發展。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指出,我國家庭發展變化突出表現之一是城鄉養老照護和醫養結合需求較大。據記者了解,目前普遍的情況是,養老院不方便就醫,醫院裏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在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奔波。

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有數量龐大的老年人群患有慢性病。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老年慢性病康復時間長,往往是治療結束而護理、康復未結束,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使得大醫院一床難求。

為順應我國社會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國家已經採取措施,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醫養結合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

此次印發的《意見》明確,重點推進兩批90個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地區創新醫養結合管理機制和服務模式,形成一批創新成果和可持續、可複製的經驗。

“部分地區經驗表明,推進醫養結合,能夠提高養老院入住率,減輕醫院病床壓力,降低醫保負擔。”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醫養結合既是知識密集型也是勞動力密集型産業,能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拉動護理及上下游相關産業的發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改革報記者  付朝歡)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