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西:校園霸淩絕不能以小視之

2016-12-23 14:53 來源: 廣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據央視報道,李先生的兒子小岩(化名)在北京平谷區一所中學讀初二。李先生偶然發現兒子隨身帶著一部神秘的手機,從而揭開了一個黑色的隱秘地帶。原來,手機是校外一位“大哥”給的,之後小岩就經常被“大哥”以各種名義索要紅包,每次最少五十元錢,如果不給就搶。

媒體通過調查,發現小岩遭遇的校園欺淩是校外“大哥”在操控,涉及的人數據稱已達2000多人,僅小岩所在的學校就有100多個學生參與,他們仗著校外“大哥”撐腰,經常欺負低年級同學,聚眾打架、勒索財物。

對如此令人驚心的校園霸淩,我們必須説“不”,絕不能以小視之。

校園霸淩是一個社會大問題。長期以來,校園都存在霸淩現象,其形成原因,既有家庭過度溺愛導致孩子任性、驕橫,也有學校平時缺乏規範管理;既有社會不正之風影響,又有法律界定不足、懲戒不嚴等因素;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現象是躁動青春期的一種表現。比如,北京中關村二小10歲男生遭受同學用廁所臟紙簍扣頭淩辱事件,校方就認定此事件只是“過分的玩笑”“偶發事件”。實際上,這種“鬧著玩”“開玩笑”的應對態度和做法,一定程度上固化和縱容了施暴學生恃強淩弱的思維和行為,導致校園霸淩屢屢發生,成為嚴重威脅校園安全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大社會隱憂。

校園霸淩是一種惡性病毒,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療,就很容易發生“癌變”,向整個社會擴散。近日,《當代生活報》記者針對校園霸淩問題,在南寧進行了調查走訪。對“如何應對來自同學的欺負”,有33%的網友選擇了“讓孩子打回去”,而且只有十分之一的校園霸淩會有老師出面干預,其餘大部分都被當成了同學之間“開玩笑”。但事實上,童年被霸淩,長大後抑鬱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8倍,焦慮的概率是其他人的4.3倍,自殺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8.5倍。因此,幫助孩子重獲自信,比“打回去”更好,在重視學習的同時,更要重視培養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

任何形式的校園霸淩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都應受到嚴厲處罰。我國刑法對犯罪年齡的界定是:14周歲以下的,完全無刑事責任。從某種程度上説,未成年人的身份成了一些校園霸淩者的護身符。非常矛盾的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同為未成年人時,憑什麼只保護施暴者而無視受害者的正當權益呢?為此,建議考慮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做到小懲大誡,以儆效尤。而對校外“大哥”更應嚴懲不貸,堅決打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對實施欺淩和暴力的中小學生,必須依法依規採取適當的矯治措施。希望各相關方面對校園霸淩不再等閒視之,而應足夠重視,負起教育、保護未成年人責任。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