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開往春天的扶貧列車

2017-01-22 19: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1月22日電(記者 吳濤、田建川)當K9064次列車將到達目的地吉首站時,滕建輝用“複雜”來描述自己的心情:有近鄉情怯,也有走在脫貧路上的喜悅。滕建輝來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地方。

這趟列車上的很多乘客都是花垣縣及周邊地區到廣東務工的精準扶貧對象,通過政府的扶貧幫扶,他們找到了工作。從廣州到湘西,記者全程相隨,近距離記錄下他們的歸家喜悅、奮鬥過程和脫貧願望。

第一次有座位回家

18日早上9點,石欣從廣州番禺早早地趕到了廣州火車站。此時距離K9064次列車開車的時間還有4個小時37分鐘。

家在花垣縣溜豆村的石欣今年是第一次拿到有座位的火車票回家。早在2003年,他就開始到廣東打工,但以前過年都是站票回去,累了就在行李包上坐一下。

今年春運,廣鐵集團和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以及一些愛心企業聯合,開出多趟“扶貧專列”,以贈票方式幫助部分貧困地區到粵務工者返鄉。

從深圳西開往吉首的K9064次扶貧專列,乘客主要是湘西花垣縣及周邊地區建檔立卡的扶貧對象、技工院校貧困學生和在粵貧困務工青年等。來自花垣縣邊城鎮騎馬坡村的滕建輝和兩名同村村民,早上8點就從佛山出發,迫不及待地趕到廣州火車站,他們也獲得了“精準扶貧專列”的贈票。

“因為對網絡不熟,沒買到票,心裏都有些絕望了。”滕建輝説,沒想到1月10日得知獲得免費贈票,他激動地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了老婆,“大半夜都沒睡著覺,這張火車票對我們來説是雪中送炭。”

他們,在擁擠的人流中順利登上車。13點37分,列車從廣州站駛出。

車廂裏的脫貧夜話

18日晚上10點,K9064次列車已進入湖南境內。

11號車廂裏,來自同一個地方的老鄉們三三兩兩説著家長裏短,氣氛熱鬧。

41歲的丁興武來自邊城鎮農科村,48歲的余銀貴家在龍潭鎮開支村,這是他們“這輩子第一次外出打工”後回家過春節。

他們都生長在武陵山脈腹地的湘西花垣縣,此前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家裏擔子越來越重,一邊是父母日漸老去,一邊是孩子日漸長大,他們卻致富無門。若在家務農,因為地太少種的還不夠吃;要是外出打工,年齡大、沒技術,還可能遇到欠薪。

花垣縣矮車壩村六組的黃繼輝湊過來説:“想出去打工,但不敢啊!以前村裏有幾個人出去打工,幹了一年拿不到錢,最後靠討米(乞討)回家。”

2016年,廣東、湖南、湖北啟動開展貧困人口勞務輸出對接試點,上百家珠三角的各類企業陸續到花垣縣開設專場招聘會,花垣縣勞動部門還免費提供針對性精準培訓。

“有了政府的保障,我們就不怕了。”黃繼輝説。2016年6月,余銀貴等人借對口扶貧的東風到廣東一家陶瓷廠工作,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公司還管吃住。

工作的第一個月余銀貴拿到了工資3180元,寄了3000元回家。以前掙的不夠花,余銀貴前前後後借了信用社3萬元貸款,現在還貸有了著落。

以前別人家修新房,丁興武卻長年住在舊木房,讓他覺得在村裏很沒臉面。“這次回家我可以抬頭挺胸説,‘我也能掙錢了’。”丁興武説。

飛馳的列車窗外,蒼茫夜色中遼闊大地已不可見,目的地湘西吉首就在前方。

夢想開始的地方

每一份帶回家的收穫背後,都有一段辛勤的耕耘。

在火車發出的前兩日,記者在佛山見到了滕建輝。前後通透的廠房裏,機器的轟鳴聲、鋼板的撞擊聲震耳欲聾,切割機的火花四濺,這就是滕建輝的脫貧致富夢開始的地方。

滕建輝是2016年8月才到佛山創昇金屬結構有限公司工作的。滕建輝説,此前他也曾外出打工,但因為沒技術,做的都是工資不高的普工。中間因為身體原因,在家裏休息了一段時間。沒了打工收入加上治病花費,只能向外舉債。

“老老小小生活都壓在身上,老在家裏待著也不是個事。就算身體沒恢復,也要出去找點技術活。”滕建輝説。

聽人説有精準扶貧的政策,在人社局可以獲得免費培訓的機會,培訓完政府還幫忙對口找工作,滕建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花垣縣人社局。人社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根據滕建輝的意願安排他免費參加了20天的焊工培訓。

隨後,經過對口扶貧招聘,滕建輝跟同村的兩個好朋友一起進入了佛山創昇金屬結構有限公司。焊工沒做成,去了開料車間,每個月工資5000元。公司老總就是花垣縣人,接收了十幾個像滕建輝一樣的精準扶貧對象,對他們很照顧。

公司濃厚的學習鑽研氛圍,讓滕建輝快速成長。滕建輝説:“幾乎每一個新産品出來,我們都會把技術部、品質部和生産部等部門全部集中起來開會研究,把産品研究透、研究熟再生産,從中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花垣縣駐廣東省勞務對接服務中心主任龍明江説,對口協作勞務輸出是花垣縣精準扶貧的重要部分,2016年全縣共組織6800多人參加對口招聘會,1700多人成功簽約,其中建檔立卡的扶貧對象1102名。

石欣也是在花垣縣人社部門接受技術培訓後,到廣州一家企業工作的。平常每天早上七點上班,中午十二點下班。吃飯和午休後,下午一點半開始上班,晚上六點下班。多數時候,吃完飯還要接著加班到晚上九點。

“工作很累,早上都是靠鬧鐘來叫醒的,有時候真的不想起,但想想家裏面上有老下有小,必須堅持。”石欣説。

樹下有個身影在等

19日早晨5點48分,火車到達吉首站。

石欣進入溜豆村村口時,已經是早上9點19分。一米五高的石欣背著快比得上他一半身高的大書包,快步地往家走。突然遠遠地看到家門口轉角的樹下有個熟悉的小身影,原來是3歲的兒子正站在路口等他。

小小的身影背後,是濛濛細雨和黛色遠山。看到兒子,千里跋涉歸家的勞累也一掃而光,石欣快步上前,一手拎包,一手把兒子抱起來,向家裏走去。

石欣給兒子取名為麻志鴻(石欣從母姓),寄望兒子宏圖大展,不再像自己一樣受貧困之苦。

石欣説,他知道現在的工作很辛苦,但相比以前最高不超過3000元的月工資,現在一個月5000元的收入很有吸引力。他的夢想是:再幹兩年,存個八九萬元錢,就回家搞養殖。

與石欣不同,滕建輝將脫貧致富的希望放在更遠的地方。因勤懇努力,工作才半年,滕建輝已成為開料車間的一名小組長。

他告訴記者,公司老總當年跟他一樣是打工仔,而如今已是老闆,他是滕建輝的偶像和榜樣。

“小組長往上是車間主管。我現在在技術和統籌管理上都還差一點,達標估計還要兩年時間。老闆説公司可以給我們員工持股,我相信未來公司會有我的一席之地。”滕建輝堅定地説。

見到兒子回家,滕建輝一家喜笑顏開。滕建輝父親説:“兒子到佛山打工後,家裏情況改善了好多,兒子能在外面站穩腳跟,家裏脫貧也就有了希望。”

記者採訪中發現,還有不少人跟滕建輝、石欣一樣走在奮鬥路上。在深圳長江傢具廠務工的花垣縣吉衛鎮夯來村的麻國軍,2005年就到深圳打工,他去過工藝品廠、塑膠廠,還釀過酒。他説,為了改變生活,沒少“折騰”。

麻國軍喜歡看勵志的書。在他1月13日發的微信朋友圈裏,有這樣一段話:“跋涉為何總是如此艱難?千百次想罷手退堂,可抗議的又是心底的倔強。”

“我就是不甘於現狀,我相信通過自己的雙手肯定能改變現狀。”麻國軍説。

中午時分,走在群山之間的村落裏,炊煙處處,空氣中飄來飯香,山間不時回蕩的爆竹之聲和偶爾閃現的紅色春聯,傳遞出春天將至的氣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