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西藏拉薩堆龍德慶區波瑪村--兩張扶貧卡上的“精準賬”

2017-01-30 07:09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瑞雪飛揚,遠山含笑。在全國人民歡度春節的喜慶日子裏,記者一行驅車來到拉薩市西郊的扶貧搬遷安置點堆龍德慶區波瑪村,走進別具特色的藏家院落,傾聽村民脫貧致富的欣悅訴説。

“新房的彩電、冰箱、熱水器全是配齊的,連藏式沙發、坐墊都為我們準備好了。”説這話的是56歲的巴桑阿媽,在面積160平方米的新居裏,她熱情地給我們倒上甜茶。一邊拉著家常,一邊給我們算起了賬:集中建房花費的26.4萬元是銀行發放的20年無息貸款,4萬多元的家電傢具是政府提供的,而搬遷後空置的土地也流轉起來,租給産業園區,一年下來收益挺可觀。小兒子還在上學,三個女兒有兩個在拉薩市裏務工,每個月每人能存下2000元。另外一個女兒剛在政府主導下與苗木基地簽了合同,勞務輸出的收入每月能達到3600元左右。這些轉移就業扶持情況,在桌子上的“精準扶貧卡”上都一一列明。巴桑本人也被農牧局分配了樹木、草原監督員的崗位,每年各有3000元的收入。“政策好,我們也要努力。現在家裏有輛摩托車,爭取明年買輛小轎車。”巴桑憧憬道。

相比于巴桑家這種本地安置戶,那些缺乏技能的異地安置戶的工作更難做。我們來到44歲的米瑪大哥家裏,相似的新房、新傢具,卻有著不一樣的脫貧故事。“老人雙目失明,孩子太小,媳婦只能照顧家裏,全靠我一個勞動力。”在原來的村子附近,他只能打點零工,土坯小房子住起來也捉襟見肘,兩畝地種青稞只夠自家吃飽。

米瑪感嘆,搬新家,不僅解決了居住的大問題,政府的精準就業政策還給自己致富創造了機會。現在,他們家四口人每年低保收入1.6萬元,他也跟産業園區簽了每月3600元的勞務合同,此外道路協管員的公益崗位每年還有2000元的收入,閒暇時跑運輸同樣能掙不少。“富起來要靠自己的努力。”這位藏族漢子拿著扶貧卡説完,起身帶我們參觀墻角挂的年貨肉、廚房裏的青稞酒,臉上寫滿了幸福。

兩本“精準賬”,一種扶貧心。

100幢紅白相間的雙層複式安置房外,幾張展板清楚寫下扶貧搬遷人員的文化程度、家庭成員、收入狀況以及分配的戶型與面積。當地扶貧辦的同志介紹,從中央提出精準扶貧以來,他們第一項工作就是進村入戶了解每家、每人的詳細狀況,據此建立起細緻入微的扶貧臺賬。而在政府部門手裏,有著比展板更加精細的個性化扶貧資料,寫滿了精準扶貧的“準”字當頭。

“接下來,把扶貧的結果精準地鞏固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採訪後,區裏的幹部進一步介紹。離開波瑪村安置點,我們的車輛從拉薩至日喀則鐵路線下穿過,雪霽天晴,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夢想正向天際延展……(記者 周人傑 張 煒 瓊達卓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郭曉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