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鄉村旅遊投資貴在多方共贏

2017-02-16 21:01 來源: 旅遊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在2017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對2017年旅遊扶貧工作進行部署,提出將大力拓展鄉村旅遊,充分釋放旅遊扶貧、旅遊富民效能。引導鄉村旅遊投資向多類型、多業態鄉村度假産品拓展,2017年實現鄉村旅遊投資突破5000億元,鄉村旅遊消費達到1萬億元以上。

在鄉村旅遊投資過程中,如何讓外來企業放心投資?如何保障當地農民的發展權?如何協調企業和村民的關係?近日,記者就相關話題採訪了部分業界人士。

讓企業吃“定心丸”

“很多企業在投資鄉村時,並不是直接找村民簽約,而是找村委會,因為企業很清楚,直接面對村民是一項過於複雜的工作。通過村委會可以輕鬆實現土地流轉、合同洽談等,這樣更有保障。”浙江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學系主任周玲強所説,鄉村旅遊投資者期望有信譽度較高的合作對象,政府部門和村委會自然成為首選。很多鄉村旅遊投資者優先選擇與村委會或相關政府部門洽談合作。

北京世嘉集團董事長朱仝認為,政府部門和村委會的態度和作用是改善鄉村投資環境的關鍵,提升軟性投資環境比硬體還重要。政府部門和村委會需要有正確的態度和作用,是築巢引鳳並逐步使之發展壯大,還是為了增加眼前的稅收、招商業績?是趕緊上馬項目、掙工程費用,還是配合企業做好項目、積累村域發展資金經驗?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了正確的觀念,才會讓投資企業感到舒服,從而增強投資信心。

如果企業需要直接與村民合作時該怎麼辦呢?周玲強建議,“如果企業與村民直接談合作,是否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企業和村民簽約後,資金由第三方機構保管,保證企業和村民利益都不受損。”

在確定好合作對象後,産權關係清晰、權利和義務明確、合同執行有保障等都是投資者迫切期待的“定心丸”。

周玲強提到,最近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

2015年國土部、住建部、國家旅遊局三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支持旅遊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也提出,城鎮和鄉村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條件依法從事旅遊經營。支持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試點,優化農村建設用地佈局,建設旅遊設施。

這些政策利好無疑將進一步增強鄉村旅遊投資者的信心。朱仝表示,産權問題是一個制約因素。建議村委、企業共同尋找産權相對明確的建築物作為突破口,先期做出一些小型示範項目,展示投資效果,進而提升政府、企業、村民的信心,降低糾紛産生的概率。

山東濟南葫蘆工坊總經理徐浩然建議,在項目運作中,應簽署明確的法律文書和合同,約定好政府(或村委會)、企業、村民三方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分工和職責,相互監督和敦促。建議政府組建法律顧問團,引導相關各方通過健全法律體系,維護各自權益。

保農民享發展權

目前,全國各地在旅遊扶貧工作中已經探索推出了一些“兩帶兩加”項目,即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通過景區、能人、合作社、企業等市場主體的投資、運營,帶動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享旅遊收益,實現脫貧致富。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李柏文提出,引入外來投資者的同時,應充分保障當地村民的發展權。國際上很多旅遊目的地都出臺了保護原住民利益的政策。

寒舍(國際)度假酒店集團董事長殷文歡介紹,“在確保當地農民發展權方面,我們提出了一個口號:‘老百姓能做的生意,我們就不做’,即充分保證當地農民參與旅遊經營的空間和機會。比如依託我們在北京密雲投資的寒舍品牌酒店項目,當地村民可以向遊客賣土特産,提供民俗體驗等服務。通過企業+合作社+村民,與村民簽訂收購協議,讓村民的蔬菜瓜果等農産品賣上好價錢。”

“一般情況下,企業到鄉村投資都有一個習慣性想法,就是‘我投資了,工程材料、建設單位等的選擇就要聽我的’。我認為,這不是絕對的。”朱仝説,企業進到農村以前,就要做好調研,看村裏、鎮裏有沒有符合條件的材料商、建築商、裝修商以及工藝傳承人等資源,在同等價格和質量的條件下,優先用村、鎮的資源,這樣雙方就有利益契合點了。

周玲強表示,當地政府在吸引外來投資者時,會給出一些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的兌現可以設定一些考核條件,如投資者對當地農民增收帶動作用等,以此督促和制約企業。

在督促投資者充分發揮扶貧帶動作用的同時,農民自身則需要不斷提升旅遊經營意識和能力,以滿足投資者需求。

據介紹,“515戰略”實施兩年來,國家旅遊局持續開展旅遊扶貧帶頭人培訓。兩年共舉辦8期鄉村旅遊扶貧培訓班,完成對2200多名旅遊扶貧村村官的培訓。這些村官將鄉村旅遊的發展理念、實戰案例帶回村裏,傳遞給參與旅遊經營的農戶。

“現實中,確實存在農民缺乏培訓、無法滿足投資者需求的情況。當前,政府部門應重視對農民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能只培訓‘外出打工’的素質,更要培養其‘留下來就業、創業’的素質。”周玲強説。

朱仝建議,“企業要儘量蒐集村裏的資源,包括餐飲、手工藝、文化、住宿等,可以做‘分工式’資源對接。比如,某個農戶的餐飲做得好,可以將其培養成‘美食專業戶’;某家的住宿條件好,可以將其培養成‘住宿專業戶’等。以此類推,這樣農戶在各自專長的領域就會越做越精、越做越高興。”

促各方共同受益

“515戰略”實施兩年來,在政府、企業、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形成了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旅遊精準扶貧模式,推出了500個旅遊精準扶貧示範項目。

朱仝認為,鄉村旅遊投資環境需要政府、企業、村民共同營造。各方要擺平心態、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政府、企業、村民先共同付出,再共同受益,不可只圖單方獲利。政府、企業、村民應形成穩定的“三足鼎立”態勢,任何一方不平衡了,都不會穩定發展。政府先要“放水養魚”,不要讓企業有被“綁架”的感覺;企業也要抱著共同開發美麗鄉村的理想,真正沉下心來,與村委會、村民交朋友;村委會則要與村民一道,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殷文歡説,政府、企業、村民、遊客多方共贏的紐帶是項目,只有項目持續盈利、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各方利益。要讓項目健康發展,政府需起到保駕護航作用,企業要充分發揮經營管理優勢,村民則應積極提升自身素質、參與旅遊經營。

正如殷文歡所説,政府、企業、村民、遊客多方共贏的紐帶是項目,旅遊項目能否盈利是多方關係能否和諧的關鍵。

對此,周玲強提出,“保證鄉村旅遊投資項目盈利,要做好項目業態規劃和商業模式設計。這是目前我們碰到的最大問題,有些投資項目規劃不到位、商業模式不清晰,導致了最終的失敗。”很多鄉村旅遊投資者是跨行業投資,儘管他們在其他領域很成功,但是鄉村旅遊投資回報週期長,需靜下心來,做長線投資。

朱仝認為,鄉村旅遊度假項目一般都是見效比較慢的,要通過“養”來逐步實現文化內容高品質聚集和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的最終目的。“實現理想、順便賺錢”,才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否則不如不搞。

徐浩然建議,鄉村項目開發切不可急功近利。任何商業項目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和時間運營。各方要做好項目規劃,端正心態,持之以恒,勇於付出。

2017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國家旅遊局部署了新一年的旅遊扶貧富民工作。相信隨著鄉村旅遊環境的不斷改善,旅遊扶貧富民效能將得到更好發揮。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