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敦煌研究院院長:敦煌石窟保護在和時間“賽跑”

2017-02-20 16:3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成都2月20日電(記者 童方)“敦煌石窟文物總有一天將全部消失,我們的保護就是在和時間‘賽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緩它的‘衰變’。”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19日在成都接受記者專訪時説。

“保護”是敦煌永恒的主題

王旭東提出,任何一個物質到一定時候都要轉化成另一種形態,敦煌的“消失”不可阻擋。敦煌的保護者和研究者希望延緩敦煌衰變的速度,讓它能夠比較長久地留下來。

“保護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因為這些壁畫、彩塑是一些泥巴、草、礦物顏料、動物膠製作出來的,都是非常脆弱的,總有一天會消失。我們的保護就是要和時間‘賽跑’。”王旭東説。

王旭東告訴記者,敦煌的保護不僅要保護好文物本體,還要將文物的信息、環境真實完整地保存下來,這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比如我們對大環境的保護也非常關注,我們保護範圍非常大,南北30公里、東西10公里,因為莫高窟是賦存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間的。”王旭東舉例説。

王旭東談到,像莫高窟這樣的世界遺産,國家不惜一切代價在保護,保護的團隊、保護的手段不斷加強,但是保護技術的研發是很難的。

“所有科學技術都可以在文化遺産保護中找到用武之地,但是需要文物保護工作者跟相關領域科學家一起合作,形成適合於壁畫彩塑和其他相關文物保護的技術。”王旭東説。

敦煌逐漸從搶救性保護過渡到預防性保護

壁畫空鼓、起甲、崖體風化、坍塌……1991年,年輕的王旭東來到敦煌工作。看到自然或人為因素給文物造成的損傷,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搶救”敦煌的工作中。

經過幾代“敦煌人”的努力,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控制和改善。現在,敦煌文物保護中,起甲壁畫修復、壁畫脫鹽、空鼓壁畫修復等保護流程都形成了規範,敦煌從搶救性保護逐漸過渡到預防性保護。

據了解,目前敦煌的預防保護包括安全防範、監測預警、數字化三個方面,並建立了世界遺産監測預警系統和“數字敦煌”系統。

“在多年的保護實踐中,我們意識到,日常管理、日常監測、日常維護比主動干預更重要。”王旭東説,敦煌所有開放洞窟和重要洞窟都安裝有傳感器,用以監測莫高窟各種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變化,包括溫度、相對濕度、二氧化碳,定點定時監測大氣顆粒物和微生物活動等,並實時傳送至監測中心,一旦發現相關指標超過閾值,這個洞窟就將暫時關閉。

敦煌研究院今年將設計“深度遊”項目

在保護的同時,敦煌研究院將強化敦煌石窟服務社會的職能。王旭東在採訪時透露,敦煌今年將設計特殊的深度參觀或學術考察項目,在旅遊淡季讓特別喜歡敦煌藝術的公眾和專業研究人員能夠長時間、近距離觀摩研究敦煌藝術。

“這個開放的概念就是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給觀眾或專業研究人員更多時間,可以近距離地觀摩學習。”王旭東説。

由於文物保護的需要,目前很多人在參觀旺季到敦煌都只能參觀8個洞窟,且都是遠距離的“走馬觀花”。在王旭東看來,敦煌石窟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産,應該提供條件,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中。

“只保護是不行的,我們博物館或者文化遺産管理機構要有這樣的胸懷,把學術資源充分分享出去,這是我們的使命之一。”王旭東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