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如何發力?——來自智庫專家的聲音

2017-02-20 18:0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 王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過“攻堅之年”,步入“深化之年”。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補”如何發力?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如何?日前參與“國研智庫論壇”的學者們提供了各自的思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論壇上表示,去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調整我國經濟結構和改善市場預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並呈現PPI同比由降轉升、企業效益好轉等積極變化,表明中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的風險明顯降低,“L”型增長有望從“一豎”過渡到相對平穩的“一橫”。

不過,與會專家們認為,儘管中國經濟週期性下降的因素在減弱,但結構性失衡矛盾依然突出,為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應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偉認為,去産能方面要突出處置“僵屍企業”和更重視採取市場和法律手段有效推進低效産能治理。“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去年下半年以來煤鋼價格上升,部分企業效益好轉、去産能意願下降,甚至一些停産企業開始復工。”

“結構優化調整的過程,本質上是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説,什麼産能是過剩的、哪些企業是“僵屍企業”,並不是絕對的,更難通過行政辦法認定,需要將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結合,其中政府工作重點應放在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標準,管好系統性風險,其他則應更多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不少與會代表認為,房地産去庫存需要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加快構建長效機制。例如,既做好包括稅收、土地、金融等在內的房地産制度頂層設計,健全對地方政府調控主體責任的督查和獎罰機制,也要賦予地方在一定範圍內自主調控的權限,提高調控的差異性和精準性。

李偉認為,今年應把防範和應對房地産泡沫風險作為重中之重,要綜合採取金融信貸、土地、財稅等手段,合理控制流動性,把握好調控政策的尺度和力度。“既要遏制泡沫膨脹,又要防止捅破泡沫、引發風險。”他説。

去杠桿方面,積極穩妥地降低企業杠桿率是各方關注的焦點。“過高的杠桿率會對實體經濟形成嚴重抑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説,一些企業利息負擔過重,變成了“給銀行打工”,加上經濟轉型中利潤變薄,企業經營更是“雪上加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説,去杠桿第一步應控制杠桿的增長率,然後再調整杠桿率水平與債務結構,通過市場化債轉股、股權融資等方式逐步降低杠桿率。同時他認為,降成本的核心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對一些企業反映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要進一步推進改革,關鍵是要建立正向的激勵機制。

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寅權提出,補短板要補“硬短板”也要補“軟短板”,既要補發展短板也要補制度短板。“東北的軟環境被詬病,甚至有‘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説法。今年我們就是要大力抓環境、抓投資項目、抓政策落實,應該説東北整個環境正在改善,所以‘唱衰’東北的論調是錯的。”他説。

今年是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與會專家認為,儘管國際經濟環境更加複雜,但我國有著一系列抵禦外部風險的有利條件,關鍵在於加快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做好自己的事情。

張軍擴説,無論從發展的供給條件還是需求條件看,現階段我國經濟仍具有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巨大潛力。只要我們能夠根據環境變化和發展實際,及時調整政策,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著力構建新常態下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就一定能夠促進增長潛力的充分釋放,為較長時期的穩定增長奠定基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