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邁向國際化“創新雨林”——創新發展的廣東實踐

2017-02-20 22:0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廣州2月20日電(記者 趙東輝 葉前 肖思思)這是一個把錢變知識的過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超2000億元,有效發明專利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5年全國第一,技術自給率71%。

這是一個把知識變錢的過程:2016年廣東高新技術産品産值5.9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2%,科技進步貢獻率超57%。

這是2016年創新發展的“廣東年報”。

回望來路,改革開放以來就在市場大海裏游泳的廣東,創新始終與市場緊緊相擁。

放眼前方,作為國家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廣東已向國際化“創新雨林”邁進。

同步、半步、三步:構建“創新金字塔”

開年第一個工作日,佛山精銦海洋工程公司總經理吳平平拿到了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證書,這是對“中國人自己的自升式海上鑽井平臺升降系統”的嘉獎。

和他一起獲獎的200多個項目中,企業得獎的超過一半。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去年增至近2萬家,躍居全國第一位。廣東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超過150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達634家,眾創空間超500家,這幾項數據均居全國第一。

成千上萬的科技企業及其成果轉化,使得廣東産業與科技發展始終保持同步。

“高新技術企業以及數量更大的中小科技企業已成為創新發展的主力軍,構成了創新的基石。”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説。

對於從美國歸來的烯灣科技帶頭人鄧飛來説,要超越乃至顛覆的是當前依然具有高科技優勢的碳纖維技術。“雖然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碳納米管纖維及複合材料行業,但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下一代新材料,我們就是要比現有科技領先半步。”

類似于烯灣科技,一批引領性技術、戰略性新興産業在不斷成長。廣東企業擁有的石墨烯太赫茲芯片、柔性顯示等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華為短碼方案成為全球5G技術標準之一。

未來之門是靠創新打開的。既要吃著碗裏、看著鍋裏,更要種在地裏。一些基礎研究可以説領先了三步。東莞今年底將建成散裂中子源科學裝置,中山大學正在加速推進引力波探測工程。

“從科技、高科技,到硬科技、黑科技,一個創新金字塔排列圖正在廣東形成。”廣東省科學院院長廖兵説。

雙子星驅動珠三角:“三個面向”塑造持續創新

提及創新,人們都知道這裡有兩座高峰:廣州、深圳,雙子星並立。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研院副院長張國軍説,如今,東莞、佛山等城市也紛紛“冒尖”,形成以雙子星引領、珠三角為主體,帶動整個廣東協同創新的格局。

今年1月,來自東莞的智慧手機OPPO打破了一個由iPhone保持的記錄。OPPO最新單品月銷量突破300萬部,成為國內手機市場上單月銷量第一的機型。

OPPO公司副總裁朱高領説,4000多人的研發團隊瞄準的是年輕用戶群,比如屏幕的邊框,越窄就越具美感。“邊框縮小0.5毫米,換來的卻是數千萬用戶的認可”。

市場驅動力量還來源於科技金融的活躍。珠三角備案創投機構超過2000家,管理資本規模1.1萬億元,商業銀行也踴躍開發了一批適銷對路的創新金融産品,如建設銀行去年發起成立首個業內科技金融聯盟,綜合融資投放千億元。

“創新企業是價值高地,金融機構應該圍著它轉,我們可以把五個指頭形成一個拳頭,匯聚創新合力。”中國建設銀行廣東分行行長劉軍説。

在國家的創新版圖上,珠三角被定位為科技産業創新中心。

廣東的創新一直是以企業為中心,從一開始就是面向市場、面向需求、面向用戶的,形成了持續創新的閉環。

“賣出去”與引進來:到外海去游泳

世界目光再次投向中國無人機領域。

今年7月迪拜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允許載客無人機運營的城市,採用的正是中國的“億航184自動駕駛載人低空飛行器”,由總部位於廣州的億航智慧技術公司自主研製,被稱為“中國的特斯拉”。

來自廣東的核電設備“遠嫁”歐洲。東方電氣重型機器公司的低壓加熱器近日在廣州裝運出口,將用於法國電力集團核電站的設備更換。

飛行器翱翔、核電走出去、向全球輸出5G標準……在創新驅動的強勁拉動下,越來越多的廣東企業“賣出去”,到外海去游泳。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中,廣東企業累計在境外設立各類研發機構246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華為8家海外研發中心分佈在德國、瑞典、美國等地,TCL在矽谷、巴黎和香港設立了3家研發中心,美的投資30億元在美國建立研發中心。

海納百川,有容乃“新”。廣東各地還在積極引進來,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目前已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科技交流與合作關係,簽署50多項合作協議。中國-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廣州)、順德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研究院、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等國際合作已日臻成熟。

“國際范”的創新團隊越來越多地選擇到廣州、深圳等地追求夢想。廣州去年頒發1200張“人才綠卡”,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此工作。旨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孔雀計劃”已為深圳引來600多只“金鳳凰”,其中超8成擁有海外博士學位。

“沒有開放的創新,不是真正的創新”,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黃寧生説,“廣東走的正是一條開門創新的路子,把全國、全球的創新資源集聚起來,厚植雨林式的創新生態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