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更高樹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旗幟——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

2017-03-10 07:2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翻開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第一條如是寫道。

作為民法典開篇之作的民法總則,成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中國建設的鮮明寫照。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代表委員們表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過程,日益深入人心,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一項使命人人有責:法治與德治共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3月5日,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的日子,也是學雷鋒紀念日。“捨己為人、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在中華大地代代傳承。但近年來,“扶不扶”“救不救”的道德困境也時有顯現。

民法總則草案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應: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雷鋒精神不僅需要道德層面的發揚傳承,更需要法律層面的呵護保障,民法總則草案的內容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貫徹。”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鼎立律師事務所主任施傑説。

社會生活紛繁複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每一個人來説,可為或不可為?這不僅是法律規定,更是道德規範。

“民法怎麼來確定權利和義務?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哪些行為有效,哪些行為無效?實際上,背後都涉及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説。

細讀民法總則草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貫穿其中。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遵循;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這對建設誠信社會、規範經濟秩序、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

“這些基本原則成為法律後,在規範人們行為的同時,也給人以更加明確的導向,引導人們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瀋陽分所主任王屴説。

德治與法治,相得益彰。黨和政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黨的建設、法治建設、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從小處著手、從身邊入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讓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人有責的觀念深入人心。

“通過法治與德治共舉,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如同一顆種子根植百姓心田,成為人人發自內心的行為準則。”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姚曉英説。

一份傳承強基固本:立法與立德同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浩然正氣引領社會航向

走進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北溝村,“傳統文化一條街”引人注目,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墻上,傳統美德故事變成墻上的浮雕,生動展示在人們面前,潛移默化地涵養著百姓心靈。

德潤人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包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與民法的理念和原則是相通的。”關於民法總則草案的説明指出,制定民法總則,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傳承包括中華法律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讓我們的民法總則體現鮮明的民族性。

民法總則草案中對胎兒民事權利首次作出界定,許多法學界人士認為,這不僅是我國法治文明的進步,更是社會價值觀的進一步完善。

“中國人有計算虛歲的傳統,換言之就是認為從母體孕育的那一天起,一個人就有生命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説,“站在法律史學者的角度看,承認胎兒的民事權利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鮮明特徵。”

法安天下。在立法、執法、司法中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是對時代變遷的呼應——

今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選擇獲得了更大更自由的空間,也引發了不少矛盾摩擦,産生了一些噪音雜音,滋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為全社會共同認可並堅守的核心價值觀,就會出現價值觀‘空檔’,導致錯誤的思想觀念‘乘虛而入’,引發信仰淡漠、精神空虛、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説,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航向,培育和弘揚民族的精氣神,更顯重要和急迫。

實踐證明,道德離不開可靠制度的支撐。

“我們既要完善法律體系,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範,也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馬瑞強建議,及時選擇對司法辦案有普遍指導意義、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示範作用的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發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翻開幾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以及“兩高”工作報告,一份份成績單振奮人心: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進,隨著民主法治建設日漸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日漸豐厚。人們看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的浩然正氣,正為乘風破浪的時代航船保駕護航。

一種力量凝魂聚氣:守法與守德並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從街道臟亂不已、幹部開會心不在焉、24000多人的小鎮有37家麻將館,到社會秩序明顯好轉、民調工作名列前茅、麻將桌銷聲匿跡,湖南張家界慈利縣龍潭河鎮既提“顏值”又添“內涵”的“良方”,正是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引導群眾崇德向善,倡導尊老愛幼、敬親睦鄰等美德,各村開展五好家庭、好兒媳、好公婆等評選活動並加以獎勵……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龍潭河鎮黨委書記向平華頗有感觸地説,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鎮人民中引起強烈共鳴,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遍地開花”,大家守法守德,在過上好日子的路子上走得更穩、幹勁更足。

一個鄉村的發展,折射一個國家的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各方面工作呈現出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

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

根植于全民心中的法治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基本內容和重要基礎。

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的黨章和黨內法規學習教育,推動黨員幹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不斷提高;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幫助青少年從小樹立法治觀念;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讓法治教育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人們看到,一系列紮實舉措,正為全社會營造講法治、守法治的良好環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提出了對全體公民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也為法治建設和法律實施提供了基本價值準則。另一方面,培養人們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自覺遵守道德規範,法律的力量舉足輕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説。

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忙碌在全國兩會上的代表委員中,不少人正是我們身邊的道德模範。曾勇救4名落水者、被稱為“最美女孩”的鐵飛燕、信守“新年不欠舊年薪”趕在春節前湊錢為農民工送去工錢的“信義兄弟”孫東林、用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資助貧困兒童上學的“最美洗腳妹”劉麗……他們如璀璨明星,閃爍在新時期的道德星空,他們也是百姓“代言人”,關注民生,心繫改革。

孫東林連續幾年的建議都是農民工權益保護。“現實生活中一些侵犯農民工權益的行為,既要靠法律、制度的剛性作用遏制‘黑手’,也需要每一個人切實踐行核心價值觀,行善舉、講誠信,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孫東林説。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説,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進一步聚集實現中國夢的磅薄力量,推動各項建設事業攻堅克難、不斷前進。(記者黃小希、羅沙、史競男、姜瀟,參與采寫:徐揚、魯暢、劉陽、鄧華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