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實體經濟 串聯線上線下 快遞航母待揚帆
服務實體經濟 串聯線上線下 快遞航母待揚帆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
郵政業發展再迎重大利好。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快遞”連續第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要求,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快遞的高增速順應了電商發展的趨勢,契合了網購消費的物流需求,在支撐市場消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下一步,快遞將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與第一、第二産業協同發展,向農業、製造業等領域進一步延伸業務觸角,助力其降本增效、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快遞在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先導性作用,為降低流通成本、促進電子商務、服務生産生活、擴大就業渠道等方面提供支撐。
談作為:快遞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振興實體經濟,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在這個領域,快遞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馬軍勝説,社會對快遞有巨大需求。只要處理好行業短期和長期發展的關係、加法和減法的關係、需求和供給的關係,快遞發展將大有可為。
今年兩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互聯網+”、實體經濟、電子商務備受關注,這些與快遞息息相關。馬軍勝直言,在市場化競爭日益激烈之際,各快遞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豐富增長動能、創新業態模式上狠下功夫,正從單一快遞服務商向綜合性快遞物流運營商轉型。在轉型中,快遞與多個關聯産業形成了合作共贏局面。
在農村,全國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示範工程已經啟動,洪湖的藕、查幹湖的魚、陽澄湖的大閘蟹等一批知名農産品都通過快遞遠銷國內外,快遞直接拉動的農業産值達1000億元以上,不僅為國家精準扶貧作出積極貢獻,也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添助力。在工業領域,全國已累計開展快遞服務製造業聯動試點項目322個,直接服務的製造業年産值超1200億元,為製造業企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提供了有效支撐。在社區,部分實體商業已經嘗到了與快遞合作的甜頭。在社區便利店中搭載快件代收服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部分快遞企業還將服務對象鎖定為社區實體商業,通過大數據為特定社區的消費者“畫像”,指導店家備貨,並負責城市配送。
“當然,‘快遞+’這篇大文章才剛剛起筆,快遞網點跟城市商業網點的合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快遞僅銜接著生産和流通兩個環節,還沒有完全嵌入製造業生産環節;醫藥配送仍處於待開發階段。但是,隨著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今天的痛點將會成為發展的亮點。屆時,快遞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更加凸顯。”馬軍勝説。
談創新:要允許快遞新業態在試錯中成長
“以前,人們喜歡在網上購買服裝、鞋帽等生活用品。近兩年,網購食品、新鮮蔬果、肉類産品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從這一變化中,馬軍勝看到了快遞發展新路徑。他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遞市場需求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寄遞服務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這也正是郵政業尤其是快遞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不同於傳統寄遞服務,這些新需求對派件時效的要求更高、對快遞的服務質量更為敏感。快遞企業需要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將這些新型寄遞服務推向規範化、標準化。”馬軍勝舉例説,在山東煙臺櫻桃寄遞的初期,快遞企業直接把從樹上採摘下來的櫻桃分裝,迅速完成發貨。但果體上殘留的水分會加快櫻桃腐敗變質的速度,影響産品質量和口感。經過反復摸索,現在,櫻桃下樹後,會先經過清洗、風乾等環節再進行分果、裝箱。處理後的櫻桃保存時間明顯延長。在江蘇陽澄湖,中郵速遞、順豐等寄遞企業深入農戶,與蟹農實現無縫銜接,就包裝箱規格和厚度、保溫袋材料的選用、螃蟹預冷溫度以及裝箱時的碼放方式進行探索和嘗試。現在形成了包括稱重、分級、預冷、包裝等環節的一條龍大閘蟹處理鏈條。同樣,在為製造業企業提供綜合物流服務和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時,寄遞網絡也需要針對寄遞物品特性進行不斷調整,最終找到一個最優方案。
農産品尤其是生鮮類商品的生産、運輸缺乏標準,是導致行業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的重要原因。對此,馬軍勝表示:“各種新型寄遞産品的標準在制定之中。而標準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實踐之上的,如生鮮冷鏈等服務就是在實踐中逐漸迭代、成熟的。”他還表示,在快遞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會不斷涌現新業態、新模式,全社會應該對這些“新生兒”更加寬容、更有耐心,允許其在不斷試錯中長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