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世界聚光燈下的中國兩會

2017-03-15 19:0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李雪笛)與春天同步的兩會每年都為中國和世界帶來新氣象。“中國貢獻”“中國模式”“中國方案”……這些登上外媒頭條的兩會熱詞,映射出外界眼中自信篤定、勇於擔當的中國形象。

“兩會不再是單純的中國國內事務,對全球都有巨大影響”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增長動力 中國貢獻燃起世界信心

3月5日一大早,在人民大會堂記者等候區,不同膚色的外國記者們一遍遍研讀剛剛拿到手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研究數據,分析政策。

據統計,今年報名參與兩會報道的境外記者達到1250人,約佔記者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創歷史新高。新華網輿情數據分析顯示,境外輿論對於今年兩會關注度指數較去年提高了80.89%,整體呈現“觀察中國、分享借鑒”的輿論氛圍。

塔吉克斯坦駐華大使巴爾維斯·達夫拉特佐達最關心中國經濟改革等問題,“這些政策不僅改變著中國,也將帶動塔吉克斯坦的發展,進一步影響地區和世界。”

埃及《金字塔報》記者薩米·卡姆哈維説,中國對非洲和對阿拉伯世界政策是他的關注重點,因為這關係到中埃合作,關係到埃及的政策制定。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甚至評論説,對澳大利亞經濟來説,中國政府的工作報告比澳大利亞聯邦預算還要重要。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74.4萬億元,增長6.7%,名列世界前茅,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紮實的經濟數據展現了中國保持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外媒一改去年預言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悲觀論調,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平穩將為全球經濟帶來正能量,是推動全球經濟的“穩定器”。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沃頓商學院聯合發佈的《2017世界最好國家》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影響力為10分,超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中國將是推動2017年全球經濟加速復蘇的關鍵因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0.3個百分點至6.5%。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歐盟委員會等多家境外機構也陸續發佈報告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英國倫敦金融城市長安德魯·帕姆利表示,“中國的增長和穩定對世界有利,在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成功。”

從收購梅代雷沃鋼鐵廠到中國銀行落戶,塞爾維亞從中國投資中受益匪淺。曾經常駐中國13年之久的記者亞歷山大·諾瓦契奇告訴記者,“中國正在向世界輸出投資、技術和專業技能,這正是我們塞爾維亞非常需要的。”

墨西哥維拉克魯斯大學中國-維拉克魯斯研究中心研究員阿尼巴爾·索特勒稱讚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積極推動貿易、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給許多國家帶來共同發展的機遇,世界也願意搭上中國前進的順風車,與其一同發展。”

“中國兩會製造了‘全球性的期待’,”厄瓜多爾前外長弗朗西斯科·卡裏翁稱讚説,“兩會作出的決定將在世界範圍內産生重要影響。”

“轉眼間,這些會議不再單純地關乎中國國內事務,它們事實上成為一個全球大國處理全球事務的場合。”英國《衛報》如此評論兩會意義。

風景獨好 中國模式贏得世界認可

在被夏末熱浪包圍的裏約熱內盧,巴西法律專家埃萬德羅·卡瓦略幾乎每天都要瀏覽中國各大門戶網站上有關兩會的新聞報道,為博客文章尋找素材。

卡瓦略説,“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有自己的特點,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適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西方民主遭遇危機,認真討論中國式民主正當其時。”

近年來,西方世界民粹主義抬頭,“黑天鵝”事件頻出,而中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穩步前行,風景這邊獨好。

包括《美國商業內幕》、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內的媒體都認為,以兩會為代表的中國民主決策過程確實具有高質量和高效率的特徵,“中國模式”可以成為西方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8000美元,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程。

“兩會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國家權力源於人民,也能確保中國人民真正參與到國家治理進程中。”巴基斯坦內政部官員費薩爾·汗評價説,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在最廣泛民眾的參與下不斷實現自我完善,體現了制度與時俱進的優勢。

本屆兩會,近3000名代表共提出議案514件,涉及中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有問必答的記者會,回應熱點的“部長通道”,兩會已經成為一個向世界展示中國式民主的開放平臺。

“在國家重要議題以及遠景目標上,(西方國家)相對比較短視,政黨之間相互掣肘,”奧地利前總理沃爾夫岡·許塞爾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的做法在體制內部保持了穩定性。”

“世界需要重新認識中國制度優勢。”法國知名學者戴維·戈塞的這一感言,在世界範圍內取得越來越廣泛的共識。

合作共贏 中國方案引領世界潮流

在肯尼亞一望無際的紅土戈壁上,46歲肯尼亞工人約瑟夫·皮特在中國師傅指導下成功完成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蒙內鐵路)上一根電線桿的吊裝作業。皮特説,以前來肯尼亞做工程的西方人不願把技術教給當地人,“(現在)有如此善良的中國人幫助我們,肯尼亞會越來越好”。

蒙內鐵路是“一帶一路”在非洲的重要項目。數據顯示,兩會期間在外媒上出現次數最多的詞彙是“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僅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對很多全球議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體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歐洲議會歐中友好小組秘書長蓋琳認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歐中合作是史無前例的。”

吉爾吉斯斯坦政治學專家巴克圖古洛夫説,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合作提供了示範,是大國和小國之間平等合作的新哲學。

“一帶一路”倡議,能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惠及每個參與者。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謝爾蓋·盧賈寧認為,在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只能通過西方的方式實現,如今中國為世界增加了“中國選項”。而且“中國選項”不會強加於人,不以謀求政治報償為目的,不以改變政治和人權狀況為前提。

“國際社會正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一項項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應運而生,在人類發展遭遇瓶頸時尋求突破。

英國廣播公司和英國《衛報》等多家媒體指出,未來五到十年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機制改革的戰略機遇期,中國應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進程。新加坡《聯合早報》説,中國並非是“另起爐灶”,而是積極配合現存國際經濟體系,提供必需和相應的補充。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在全球各種不確定性上升的當下,中國兩會傳遞出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信號,意義重大。

英國劍橋大學馬丁·雅克教授認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這就是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開闢一條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也是改變世界的偉大創造。”

浩渺無極行,揚帆但信風。

可以期待,中國將在新的一年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沿著“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團結力量,凝聚共識,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進。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