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聚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系列報道之六:堅持保護優先 生態理念深植碧水丹山

2017-04-06 19:46 來源: 國家發改委微信公眾號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工作。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並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14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試點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成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排頭兵和閃亮名片。中國改革報、改革網推出“聚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專欄,系列報道九大國家公園試點區體制改革差別化試點、多樣化保護探索情況和取得的成效,進一步促進國家公園體制改革。

聚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系列報道之六:

堅持保護優先

生態理念深植碧水丹山

武夷山試點區著力打造突出生態保護、統一規範管理、明晰資源權屬、創新經營方式的國家公園保護管理模式

春寒料峭,雪後的武夷山空氣裏帶著濕潤的涼意,四季不歇的溪水閃爍著粼粼波光。山路兩旁,早開的花樹夾道怒放,拱起雪白的穹頂,及膝高的母猴背著小猴蹲在樹杈上,好奇地望著來往車輛。

有著“碧水丹山”美譽的武夷山,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保存了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堪稱野生動植物的基因庫,同時也是世界23處、我國僅有的4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地之一。

2016年6月17日,國家發改委批復《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並指出選取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中間過渡地帶開展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對於理順管理體制,增強保護地聯通性、協調性、完整性,保護好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好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福建省緊緊抓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契機,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積極推動武夷山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截至目前,試點工作有序推進、重點突破,福建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已批復建立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今年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將著力形成突出生態保護、統一規範管理、明晰資源權屬、創新經營方式的國家公園保護管理模式。

改革創新 理順管理體制機制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總面積為982.59平方公里的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域涉及4個縣(市、區)、5個鄉鎮、25個行政村、3萬多人口,試點區域的主要管理機構涉及地方政府與林業、住建、農業、水利、文化等部門,點多面廣、情況極為複雜。除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外,一些部門還在該區域批准建立了一些其他類型的保護區域,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産生交叉重疊。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這種針對不同資源要素的管理方式逐漸顯露弊端,尤其是不同部門的分管使得生態系統被人為碎片化,導致生態系統孤島化現象嚴重。“國家公園試點區存在區域廣、人口多、管理散的問題。雖然各部門都摸索出了不少經驗,可謂顆顆都是珍珠,但想把珍珠串好,必須解決體制機制碎片化的問題,需要各部門間的磨合。”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武夷山國家公園籌備組成員林貴民表示,“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工作是塊硬骨頭,如果啃好了,就能對其他試點起到示範、引導作用。”

據林貴民介紹,今年3月13日,福建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按照統一管理機構,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塊牌子、一個管理機構的原則,下發了《關於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主要職責和機構編制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將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等保護管理機構整合為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作為省一級財政預算單位。福建省將加速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掛牌運作。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為正處級機構,下設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和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並加挂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牌子。“我們將全面負責國家公園內的自然、人文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與管理、規劃與管控工作。同時,受委託對國家公園內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産進行保護、管理和運營,行使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依法實行更嚴格的保護。”林貴民説。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將牽頭建立與南平市及武夷山、邵武、建陽、光澤4個縣(市、區)的工作協調機制,共同研究解決相關問題。”林貴民告訴記者,地方政府仍然行使轄區內(包括國家公園)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協調、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市場監管等職責。

其實,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明確提出了試點目標——試點區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禁止開發區域,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形成統一、規範、高效的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機制,自然資源資産産權歸屬更加明確,統籌保護和利用取得重要成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保護管理模式。

為建立規範高效的財政管理體制,今年1月5日,福建省省長于國偉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財政體制方案》,標誌著武夷山國家公園自今年起成為福建省政府本級的一級預算單位。“管理體制機制的理順,將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力促進武夷山國家公園健康發展。”林貴民感慨道。

保護升級 維護獨特生態系統

山路盤旋蜿蜒,一泓碧水卻始終映在眼前,沿九曲溪溯流而上,通過被譽為保護區“第一哨”的皮坑哨卡,記者一行正式踏入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競相追逐的鳥雀和攀爬林間的猴群隨處可見,草木種類繁多,數種野花星星點點綴在錦緞般的濃綠上。

建立於1979年的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重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是閩江上遊主要溪流的發源地,森林覆蓋率為96.3%,同時幾乎囊括了中國亞熱帶所有的亞熱帶原生性常綠闊葉林和原生性植被群落。

“保護區的主峰黃崗山海拔約2158米,有‘華東屋脊’之稱,更是閩贛兩省的界山。”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楊佑生説,“福建省武夷山保護區與江西省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探索跨行政區管理的有效途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和聯保機制,黃崗山是我們的紐帶,但將我們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是對森林和環境共同的熱愛。”

楊佑生表示,根據保護對象狀況、生態保護和居民生産需要,《實施方案》將試點區劃分為特別保護區、嚴格控制區、生態修復區和傳統利用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緩衝區都已被納入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的特別保護區內,將不再對科考人員外的對象開放。我們將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功能,為這裡的動植物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楊佑生告訴記者,保護區將依照《實施方案》,在2016年—2020年期間,建立無人機巡護監護系統,並新建大安源、溪源兩個保護站,同時對已有設備、管理所、保護站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升級,更好地追蹤和保護野生動物及珍稀植物。

“早在2009年6月,保護區就已停止大眾旅遊,不再銷售門票,轉而開展以參觀考察、夏令營、教學實習為主的生態科普教育活動。”楊佑生説,“隨之而來的是,保護區回歸了‘本色’,因為遊人而遷徙進武夷山核心區深處的動物們又漸漸回來了。”

“這裡保留著許多精美的標本,也記載著很多回憶。”在武夷山自然博物館,保護區科研宣教科副主任科員徐自坤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動物們不同的習性。“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表現為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區內定名的野生生物就有近10,760種,被中外生物學家譽為‘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的産地’,在極為多樣的植被中,有近1000畝集中連片的南方鐵杉極為珍貴,説舉世無雙也不為過。”徐自坤的臉上,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武夷山正山小種的名號出現于明朝,特指保護區桐木村及周邊地區出産的紅茶,自2005年起聲名鵲起的金駿眉,也發源於此。在正山小種紅茶第二十四代傳承人、正山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元勳看來,“茶業種植和保護環境二者間並不衝突,國家公園建立後,茶産業、茶文化將成為公園的一大亮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認為,“國家公園與保護區的區別就在於,國家公園兼顧了保護和利用,人如果分佈在合適的位置,其生産生活方式也注重與保護目標的和諧,未必會對環境産生負面影響。武夷山的情況十分複雜,在居民、産業和環境三者之間找準平衡點,將十分有利於探索和開創符合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模式。”

林木收儲 實現生態生財共贏

針對福建集體林地佔比高的問題,《實施方案》要求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逐步降低集體土地佔比或通過租賃等方式實現集體土地用途管制。2017年年底,實現試點區國有土地比例由當前的28.74%提高到29.41%,集體土地比例由當前的71.26%降低到70.59%。

“瞧,這就是整改後的生態茶園及部分贖買回的生態林。”站在武夷山星村鎮曹墩村村口石橋旁,武夷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金潤指著對面山坡上被蔥鬱樹木圍繞的茶園對記者説,市政府一直在引導茶園向高標準、生態化的方向進行改造。為配合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市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協調小組與國家公園籌備組對接,推進商品林贖買、茶山整治、生態修復,努力實現“生態得保護,林農得實惠”的雙贏目標。

武夷山市林業局局長楊立忠介紹,自2001年起,武夷山市林業局就不再審批天然林採伐項目,2013年開始全市禁止開墾新的茶山,2015年開始在星村鎮開展重點區位商品林收儲試點工作。武夷山市共有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10.8萬畝,其中,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有6.6萬畝。經過努力,成功實現了對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購買面積7756畝、生態補助4607畝、租賃350畝,發放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資金2783萬元。

在曹墩村茶農彭長毅家裏,記者見到了正在這裡走訪的星村鎮黨委書記鄭穎培。他告訴記者,2016年,青山贖買項目開展後,星村鎮成功收購了2752畝優質縣級生態林,在村民中反響很好,更是起到了帶動作用。他坦言:“近幾年,我們陸續發現了一些違規開墾的茶山,對此我們堅決拔除茶苗並補種樹木,盡可能地恢復林地。截至目前,星村鎮已拔除茶苗近6000畝,並將茶園面積控制在5.96萬畝內。”

“武夷山好比泡在茶水中的山城,我們也在打造茶旅融合項目,幫助鎮裏的居民打開産業發展新思路,跳出茶和林兩個固有命題,支持星村鎮的發展與建設。”鄭穎培説。

彭長毅告訴記者,水土流失同樣會降低茶的品質。目前在武夷山市政府的推動下,他家裏近50畝的茶園已經改造成了生態茶園,平均每畝都種著30株—40株的樹木,發揮水土防護和生態保護功能。“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由於歷史遺留原因,武夷山有約700.23平方公里的土地為集體土地,分山到戶,分田到人,因此,新一輪的土地確權勢在必行。”武夷山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武夷山國家公園籌備組成員陳鵬飛告訴記者,“我們將按照《實施方案》,今年全面完成試點區域內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以劃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

先行先試 生態移民成效顯現

自古以來,武夷山人就以茶為天,家家有茶園,戶戶都産茶,隨著人口增加和産業發展,發展與保護間矛盾漸生。原來位於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星村鎮有15個行政村、2.6萬多居民、5.96萬畝茶山,70%的人以茶為生。清代以來,茶商雲集,為武夷岩茶集散地,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説。

隨著試點的推進,試點區人口管控問題日益顯現,面對故土難離的老百姓,當地政府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人走茶留。

興田鎮鎮長陳峰告訴記者,南源嶺村安置小區二期正在進行,已經完成了30畝土地的徵用,世遺保護搬遷至今,如今留在景區的居民已經不多,而遷出居民們也已經適應了新的環境,過上了新的生活。目前仍居住在公園中的居民對搬遷也不再抵觸。“水滴石穿。經過這麼多年,搬遷的成效正在逐漸顯現。”

記者了解到,興田鎮南源嶺村的居民,基本都是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搬遷出來的,現今發展起了旅遊産業,村裏幾乎家家都開了客棧。走在南源嶺村“漫遊小鎮”的街道上,道旁都是整齊美觀的二層小樓,挂著或古樸或新潮的招牌,透過落地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樓接待處內優雅溫馨的佈置。

林家茶邸的主人梁曉梅告訴記者,她們家在5年前從公園搬遷出來,落戶南源嶺村,做起了客棧生意,旺季時,經常提前近一個月房間就都訂滿了。

陳峰表示,2016年,南源嶺村的民宿接待了近18.7萬人,創造了24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僅在“十一”黃金周,就接待了1.5萬人,收入近400萬元。

居民的搬遷,在産生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産生了巨大的生態效益。武夷山東方書院展示的一系列照片清晰地傳遞出,自武夷山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以來,武夷山的環境保護一直在進行著,茶變成樹,樹蔓延成林,最終成就如今的滿目翠色。“這是因為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使得各項保護環境的政策和補助都可以落實到位。也是因為武夷山人依山傍水而居,懂保護也願意保護。”武夷山民航站黨委副書記、武夷山國家公園籌備組成員李祥仁説。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很多國家公園試點區內有大量居民居住,完全依靠中央財政補貼未必現實。“將來維持國家公園保護和運營的資金,可以是中央財政出一部分,地方通過綠色發展模式掙一些,再通過公益的渠道募集一部分,即財政渠道、市場渠道、社會渠道並舉。”蘇楊認為,國家公園體制要通過空間整合和體制整合,加強統籌保護,從而帶動當地實現綠色發展並使國民以多種方式分享國家公園資源,真正體現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性。

如果説朱子是武夷山文化的靈魂,茶香便是武夷山文化的味道。武夷學院文學院教授張品端、武夷山市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委主任周洪艦對記者表示,滲透在自然中的文化保護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武夷岩茶(大紅袍)非物質製作技藝傳承人劉國英認為,國家公園的建設對修復生態環境、提升茶葉品質、傳承傳統技藝大有裨益。

記者從武夷山國家公園籌備組了解到,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已將《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條例》列入2017年立法計劃。“今年我們還將組織編制總體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建立以財政支持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資金保障機制,完成資源保護、監測與科研、旅遊管理、特許經營等12項機制和制度的制定。”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武夷山國家公園籌備組成員崔春光表示。

清澈的九曲溪水裏,倒映著兩岸青峰,陽光在光倒刺鲃的背脊上跳躍,耀出璀璨銀光,毛竹和數種高大的闊葉林木混植在一起,當山風披雨而來,這靜美之綠便將化身喧囂的浪潮,林濤竹海合唱般相互應和,隨風涌動。正如即將建立的武夷山國家公園一般,不同的部門整合在一起,終將爆發出1+1>2乃至於>3的巨大力量,推動著國家公園事業蓬勃發展。(記者 李韶輝 實習記者 劉政)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