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支柱産業持續發力 新興産業接續成長——重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點

2017-04-26 11: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重慶4月26日電 資源稟賦、交通物流、人才資本等要素條件並不突出的重慶,經濟增長卻連續3年領跑全國,今年一季度又實現10.5%的增速。

重慶何以在經濟新常態下持續高位增長?記者調查發現,主要是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發力有效供給、創新制度供給,實現支柱産業持續發力、新興産業接續成長,從而在保持較高增速的同時,發展質效也不斷躍升。

發力有效供給 培育新增長點

“十二五”期間,作為老工業基地的重慶躋身全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産基地,形成“雙輪驅動”的發展態勢。新常態下,長期培育的兩大支柱産業相繼遭遇規模“天花板”,新增長點在哪?

“不想高位跌落,就得順應市場,未雨綢繆,尋求新的有效供給。”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説。

早在2014年,重慶就前瞻性佈局電子核心部件、機器人及智慧裝備、新能源及智慧汽車、新材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製造業。

“這些領域的産品都是市場亟須的,如液晶面板仍是我國大宗進口商品之一,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不到美國、德國的四分之一,增長潛力巨大。”郭堅説。

2月中旬,美國康寧在重慶佈局的8.5代液晶玻璃基板項目投産,標誌著重慶液晶顯示産業鏈條的又一個重要環節被打通。加上已經投産的京東方等項目,一個千億元級的顯示産業集群呼之欲出。

目前,重慶已在十大産業領域構建起“産業生態圈”:既有龍頭引領,也有相關配套,既有技術研發打頭陣,也有生産性服務做支撐。2016年,十大戰略性新興製造業産值2700億元,同比增長50%。

新興産業崛起的同時,汽車和電子兩大支柱産業也緊盯市場需求,不斷突破“天花板”。

筆電市場飽和,手機産業迅速崛起。三年前,重慶手機産量幾乎為零;2016年,這一數據驟升至2.87億台、約佔全國總産量的15%,成為電子信息産業新的支撐點。

不僅如此,重慶還接續佈局奧特斯半導體封裝載板、AOS芯片、超硅半導體等項目,向“芯、屏、器、核”和多終端進軍,2016年電子産業産值邁上5000億元臺階。

新能源、智慧化則成了汽車産業轉型的發力點。長安汽車成功實現2000公里無人駕駛測試,引發全球關注;力帆“盼達”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項目落戶重慶、杭州、鄭州、成都等地。

“支柱産業持續發力、新興産業接續成長,推動重慶經濟不斷爬坡過坎。”重慶社科院研究員李勇説。

創新制度供給 激發市場活力

資本、技術、物流等要素條件較差,是中西部面臨的普遍問題。發展靠要素,要素又短缺,很容易陷入行政主導的投資拉動依賴症。地處內陸的重慶如何破解?

“政府聚力改革,創新制度供給,通過打破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瓶頸,激發市場活力,尋找發展新動力。”重慶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趙強説。

2月下旬,曾因投資數額巨大而使業主方心生顧慮的重慶惠科金渝液晶面板8.5+代一期項目投産,生産國內緊缺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到“十三五”末有望帶動500億元産值。

“惠科金渝一期項目總投資120億元,註冊資本金60億元中有20億元來自股權投資基金。”重慶渝富資本總經理週一波告訴記者,為滿足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投資需求,重慶組建了規模80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股權投資基金,目前已實際完成投資110億元。

不僅如此,重慶還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將部分産業扶持專項資金與社會資本整合成立200億元規模的産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兩大基金可帶動5000億元滾動投資,為項目落地提供了堅強後盾。

創新是增長之源。科技資源相對貧乏的重慶,創新之“火”也被一系列改革舉措“點燃”——

“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引導企業有計劃地持續增加研發投入;“重大新産品研發成本補助扶持政策”,單戶企業每年最高可獲得5000萬元補貼;派發“渝新券”,鼓勵企業向高校、科研機構及科技服務機構購買科技服務……

“未來10年,我們將投入200億元、組建2000人的智慧研發團隊,2020年推出高度自動駕駛汽車。”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説。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引導激勵下,這家自主汽車品牌“領頭羊”抓住機遇聚合全球研發資源,已掌握60余項智慧化技術。

為幫助企業降成本,重慶還試水售電側改革、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實施流通體制改革,落實營改增、債務置換等改革,去年為企業減負超過500億元。

盤活兩種資源 拓展發展空間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面對穩增長、區域協調發展的壓力以及日益趨緊的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又該如何作答?

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梳理髮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綜合施策,大力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

都市功能核心區主攻現代服務業,都市功能拓展區打造“先進製造業集聚區”,城市發展新區是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兩個生態功能區成為生態産品主供地。

巴南區與江津區分屬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近年來,巴南積極培育“輕量化”高新技術産業,機床廠、水輪機廠等“老家底”紛紛向環境容量、用地條件更好的江津轉移。而江津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工業基礎,發力打造大港口、大工業,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領頭羊。

內部優化的同時放眼向外,重慶積極構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全面融入國家開放大格局,開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3月23日,一列搭載53台平行進口汽車的渝新歐班列抵達重慶,標誌著渝新歐運行數量突破1000列。

“渝新歐對重慶的意義,正從開行之初的運輸通道功能逐步轉向匯集全球要素資源、參與全球産業分工的‘連接線’。”郭堅説。

依託渝新歐而生的重慶咖啡交易中心,半年內註冊用戶超過180家、交易額36億元。不産一粒咖啡豆的重慶,正致力於打造全球咖啡交易平臺。

而此前,國際知名汽車零部件生産企業德國博澤落戶重慶,生産的汽車玻璃升降器、汽車座椅系統等産品,均通過“渝新歐”運往歐洲……

“通過進一步升級渝新歐等國際通道、完善水鐵空口岸,發揮自貿試驗區和中新示範項目的開放帶動作用,重慶對接國際産業、融入全球市場的能力還將不斷提升。”趙強説。(記者:王丁、栗建昌、張桂林、何宗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