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重慶:情暖公租房 打造“百姓家”

2017-04-16 07:23 來源: 重慶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情暖公租房 打造“百姓家”
——對我市公租房社區積極探索開展“家文化”建設的調查

隨著我市公租房建設的穩步推進,目前主城區已入住的公租房社區增至15個。35萬戶、90余萬人圓了安居夢。

針對公租房社區規模大、人員結構多元、文明素質不一、基層服務與治理難度較大等情況,近年來,我市公租房社區積極探索開展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互幫互助、誠信友愛、遵紀守法為重點的“家文化”建設,著力打造“公租房,百姓家”。從而有力提升了公租房居民文明素質和社區文明程度,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層落地生根。

撒播溫暖

讓居民更有歸屬感

4月12日傍晚,位於北碚區蔡家崗鎮的兩江名居公租房社區廣場上十分熱鬧——居民們忙著健身,廣場邊的微型少年宮內傳出孩子們學琴的旋律,不少文藝愛好者在文體活動中心交流創作心得……

兩江名居社區大黨委專職副書記楊梅介紹,兩江名居公租房入住的4.5萬餘位居民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市,人員結構多元,生活習性迥異。社區建立之初,鄰里間互不往來,有時還會發生吵架現象。

如何讓居民真正把社區當成家?兩江名居公租房社區探索開展“家文化”建設,提出打造“樂業之家”“互助之家”“和諧之家”,增強居民歸屬感。

兩江名居公租房外來務工人員密集,法律需求問題突出。社區及時與北碚區司法局聯絡,開設“週末法治課堂”,請法律工作者為務工人員講解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知識,並現場接受諮詢。

為解決居民遷入後的就業問題,兩江名居在實施全市公租房小區“就業創業促進計劃”中構建“樂業之家”,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市場用工信息查詢和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崗前培訓等服務。住在社區D區的唐祥明、謝斌夫婦年過半百,想就近找份工作補貼家用。在“樂業之家”幫助下,目前兩人已找到滿意工作。

唐祥明告訴記者,兩江名居公租房這幾年推動“家文化”建設,讓居民感到非常溫暖。

不僅僅是兩江名居公租房,全市各公租房社區也採取各種方式撒播“家”的溫暖,推出“四點半課堂”“幸福來敲門”“媽媽互助會”“垃圾換玫瑰”等40余個品牌志願服務項目。成立了愛心曙光基金、稻草基金和志願者愛心儲蓄基金,募集愛心資金20余萬元。目前已為400余名有困難的居民送上幫助和關懷。

互幫互助

營造和諧鄰里關係

家住康莊美地公租房B區的范平是社區公認的巧手師傅,憑著擅長剪紙和畫畫的本領收了不少徒弟。范平他們剪出的作品,往往作為節日禮物送給社區孤寡老人和殘疾人,讓大家一起分享喜慶氣氛。

范平説,公租房居民來自天南地北,社區開展“家文化”建設,把大夥兒都凝聚到了一起。“社區幹部挨家挨戶走訪居民,發放居民聯絡卡,為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建立起檔案。現在大家都習慣了互幫互助,真的就像一家人。”

據了解,我市各公租房社區通過各種共建共享活動,切實營造出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如雲篆山水公租房打造“慈孝社區”項目,組織開展“每週一樂”文娛活動、“每月一課”文明家庭專題知識講座、“每季一評”孝行之星、“每年一展”孝文化攝影展等系列活動,推進“慈孝社區”文化建設。康莊美地公租房開展“家常菜·嘉長菜”家庭廚藝大賽,用家的味道為小區獨居老人送去溫暖。

住在康莊美地的獨居老人瞿萬富對此深有體會——隔壁的胡昌華、劉停夫婦經常上門幫他買菜、做飯、洗衣,還為他燉湯、包餃子。胡昌華的雙胞胎兒子在父母感染下,也常來陪老人聊天,聽老人講故事。瞿大爺感嘆,住進公租房社區後,自己這個孤老也享受到了天倫之樂。

傳承文化

積極弘揚優良家風

隨著我市各個公租房社區“家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公租房居民的自覺行動。

在城南家園公租房,提起李武秀,大家都豎起大拇指。43歲的她在再婚丈夫突患疾病去世後,仍對公婆不離不棄。婆婆去年查出患有肝硬化,李武秀下班後無論多累,都為婆婆做健康飲食,陪老人出門鍛鍊。面對讚揚,李武秀説:“孝老愛親是傳統美德,我只是做了兒媳該做的事。”

住在樵坪人家公租房的老黨員王建文年過七旬,退休後致力於撰寫家譜傳承家風,弘揚忠孝禮儀。老人四處走訪收集家族中優秀治家的故事並整理成冊,完善了王氏家族的道德標準,整理了祖訓家規,並率先垂范,時刻教育子女忠信為本,孝悌為先。

市公租房管理局負責人表示,該局已經把“家文化”建設納入公租房社區治理重點工作項目管理。各公租房小區廣泛開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婦好子女、書香家庭、綠色家庭、平安家庭等創評活動,引導廣大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忠厚傳家。同時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堅持開展家庭文明典型評樹活動,通過居民評、居民議、居民學,推出一批平凡而真實的“最美公租房家庭”、特色家庭和道德模範、好公婆、好媳婦、好子女等,使推薦評選的過程成為引導公租房居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過程。(記者 羅靜雯)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