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年報裏的實體經濟

2017-05-05 07:24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年報裏的實體經濟
2016年,滬市實體類公司實現收入與盈利雙增長,改變2015年雙降走勢


製圖:張芳曼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年報披露順利收官,2016年,滬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46萬億元,同比上升4.55%;凈利潤約2.18萬億元,同比上升1.29%,扭轉了2015年營收和利潤雙降的局面,實現穩中有增的良好開局。

同時,年報從多維角度呈現了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新進展、新特徵。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不少公司主動調整、主動適應,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平衡因素,需要在持續改革中予以解決。

實體類上市公司業績整體改善

2016年,扣除金融類企業,滬市實體類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91萬億元,同比上升5.72%;實現凈利潤0.72萬億元,同比上升12.98%,實現了收入與盈利的雙增長。相較于2015年滬市實體類公司營業收入8.57%和凈利潤21.93%的降幅,滬市非金融類企業一改2015年走勢疲弱的態勢,2016年實體經濟回暖態勢顯現。

不少傳統行業企業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業績得到明顯改善。例如化工龍頭企業萬華化學,在經歷2015年度的業績下滑後,2016年公司實現凈利潤36.79億元,同比增長128.57%。同時,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為不少企業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助力。例如,中國建築凈利潤接近300億元,同比增長約15%,其海外業務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美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實施後,一些傳統行業效益和質量明顯改善,原煤、鋼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三大去産能重點行業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均實現大幅增長。這些行業中,諸如中國神華等傳統行業龍頭企業狠抓內功,持續推進降成本、減費用,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同時,強強聯合也成為結構優化的新舉措。寶鋼、武鋼兩大鋼鐵巨頭的順利合併,市場廣泛關注,對整個鋼鐵行業提質增效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戰略新興産業繼續保持良好勢頭

2016年,傳統過剩行業的調整初見成效,同時創新製造業力量不斷積蓄,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在目前新舊動能接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成為加快發展經濟的“新引擎”。

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等新動能持續較快增長,其中尤以汽車、電子、醫藥製造、電氣機械等新興製造業更為明顯,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43萬億元,同比增長15.31%;實現凈利潤1421.85億元,同比增長17.21%,業績保持了高於滬市平均水平的高速增長。這其中,不少企業在戰略轉型升級中取得了突出成績。例如家用電器行業龍頭青島海爾,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收購GE家電業務後,其全年營收已突破千億。又如醫藥製造行業龍頭恒瑞醫藥,持續強化核心産品的研發和推廣,經營績效實現高速增長,凈利潤為25.8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9.22%。

新動能投資增速加快,發展力量不斷積蓄。2016年,在整體製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有所回落的情況下,汽車、電子、醫藥製造、電氣機械等新興製造業投資增速保持上升趨勢,達到17.42%,較上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企業加大投入,其産出效果比較明顯。如中國中車作為先進製造業的代表,常年持續加大投入,已成為全球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

服務消費行業呈現快速增長

近年來,滬市利潤貢獻公司已經以服務業為主。2016年,滬市包括房地産、金融、文化、信息技術、飲食、零售百貨等在內的服務業公司,合計實現凈利潤約1.7萬億,佔總體比例已近八成,貢獻極大。不少企業實現快速增長。例如,零售百貨企業永輝超市實現營業總收入492.32億元,同比增長16.82%,實現凈利潤12.42億元,同比增長105.18%。

2016年,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文化娛樂、休閒旅遊等新興服務性消費成為消費熱點,促進了滬市相關公司的高速發展,也成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亮點,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114.51億元,同比增長36.82%,實現凈利潤184.84億元,同比增長15.73%,收入和利潤的增速明顯高於滬市整體水平。

消費類企業中,一批行業龍頭公司已成為投資者心中的價值白馬。例如,貴州茅臺實現營業收入388.62億元,同比增長18.99%,實現凈利潤242.66億元,同比增長9.51%。這些企業的穩定增長,既有企業自身不斷改進經營的持續追求,也體現了國家經濟發展中人民消費能力的提高。

並購重組助推效應得到強化

過去一年,滬市並購重組仍以強勁活力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不斷深入。2016年,滬市公司並購重組呈現量減質增的總體態勢。全年共完成並購重組594家次,交易總金額8500億,較上一年度同比分別下降31%和18%。89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産重組,合計增加市值1900億元,新增市值超過百億公司13家。與往年相比,2016年滬市並購重組回歸價值創造本源,與宏觀經濟改革更為合拍。

一是聚焦主業做強做精做細産業鏈成為滬市並購重組的主基調。150單重大重組中,接近130家公司涉及橫向或縱向産業整合,交易金額近4000億元,方案數量和交易金額的佔比均達到滬市整體重組公司的八成。

二是並購重組方向呈現出回歸實體經濟的良好態勢。重組産業多分佈于實體行業,主要集中于電子、醫藥、化工、房地産、建築、有色金屬和交通運輸等與國民經濟休戚相關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標的資産屬於實體行業的方案數量與交易金額均超過滬市整體的80%。

三是並購重組支持企業産業轉型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全部並購重組案例中,近1/2集中于高端製造、節能環保、生物醫療、新能源等新興行業,展現出通過整合協同,加速向高端價值創造發展的新方向。

經濟結構調整週期中,上市公司存在不平衡因素

當前,不少企業仍然處於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滬市上市公司中也表現出一些結構上的不平衡因素,需要著力予以解決。

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發展不平衡。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新興製造與消費快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力度日益彰顯。但是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仍處於爬坡過坎的過程中,當前産能過剩、需求不足等結構性矛盾尚未實質扭轉,仍需進一步化解。

部分傳統産能行業業績仍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例如,受國際油價低位震蕩、國內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石油開採業及加工業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滑約5%。其中,石化油服等公司業績出現大幅虧損。傳統産業的增長持續性仍待觀察。一方面,去産能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回升,提升了傳統産能公司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價格的回升也加大了去産能任務落實的反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仍然艱巨複雜。此外,部分實現效益增長的傳統産能公司去産能的質量仍待觀察。

新興動能規模尚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仍需培育。例如,發展較為迅速的鐵路設備、醫藥製造、電器製造、汽車等製造業總資産規模與煤炭、石油、黑色金屬及有色金屬等傳統産能相比,佔比仍小,約為四大行業總資産的40%,仍需培育。

金融與非金融企業利潤貢獻不平衡。滬市金融業貢獻佔比過大的局面仍然延續。2016年,金融業公司實現凈利潤1.46萬億元,凈利潤佔滬市整體比例高達2/3,滬市利潤貢獻還存在過於依賴金融業的情況。(記者 謝衛群)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