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東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三萬億元

2017-05-22 09:41 來源: 南方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三萬億元
廣東加快轉型升級,推動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實“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大力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深入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信息化先導區,促進我省工業經濟和信息化平穩健康發展。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27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19萬億元,年均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從5464.9億元增長到8025.4億元,年均增長13.5%。今年1—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增速分別比去年同期高0.4個、1.1個百分點。

以工業創新為核心推進産業結構高端化發展

五年來,廣東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工業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産業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形成創新成果産業化的良好機制,使創新成為引領産業高端化發展的主要動力。

我省出臺工業企業創新驅動發展工作方案,在印刷及柔性顯示、機器人、輕量化高分子材料等領域建設首批3個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建成智慧裝備、智慧機器人等新型研發機構,支持29家大型骨幹企業建設中央研究院,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從2012年的67家增加至2016年的9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從591家增加至831家。

大力發展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5478.8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817.7億元,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從10923.7億元增長到15739.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0.7%和9.5%;佔工業比重分別為27.6%和49.3%,分別比2012年提高3.5個、1.2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1%和10.2%,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7個、3.1個百分點。

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我省邁進製造強省

我省選準優勢領域,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貫徹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我省邁進製造強省行列。其中,珠江西岸“六市一區”成為國家首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

我省出臺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發佈省智慧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佈局建設10個智慧製造示範基地,2016年實現産值9300億元,增長10.7%。

實施智慧製造試點示範工程,2015年以來培育國家級示範項目11個,省級示範項目36個,東莞勁勝應用國産系統、軟體、裝備開展智慧車間改造的示範項目,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高度肯定。實施工業機器人應用計劃,通過購置費事後獎補推廣自主品牌機器人應用,2015年以來應用機器人總量超過6萬台,保有量約佔全國1/5。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突出發展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新增長帶、增長點加快成長。省政府出臺加快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意見,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簽訂協議共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加大財政支持,2015年至2016年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98億元。出臺招商引資指導意見,打造珠西先進裝備製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這一重要招商平臺,狠抓項目建設,促成中鐵盾構機、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科力遠混合動力等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建設。

2014年以來,珠江西岸共引進投資億元以上項目448個,計劃總投資額3750.3億元;珠江西岸“六市一區”裝備製造業投資額年均增長38.1%,增加值年均增長12.6%,工作母機類製造企業從557家增加到671家,增加值從323.5億元增長到528.7億元。

新增長點加速形成,2016年工業機器人産量11527台,增長45.2%,佔全國産量的16%,新能源汽車、智慧電視、智慧手機産量分別增長76.3%、16.3%和11.3%。

傳統産業加速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良好

在優化存量方面,我省堅持把技術改造作為關鍵抓手,實施事後獎補等普惠性政策激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産業實現技術革新、設備更新、模式創新。

省政府出臺推動新一輪技術改造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意見,2015年至2017年共安排85億元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發佈指導目錄,在全國創新實施事後獎補,對完成技術改造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按照對財政貢獻增量的省、市、縣分成部分的60%、50%、40%實行以獎代補。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從2014年的1867.6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891.7億元,年均增長35.6%,兩年共有1298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31.2%。

為加快建設綠色製造體系,我省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啟動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推進電機能效提升及注塑機節能改造,2013年至2016年,單位GDP能耗和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累計下降16.3%和25.7%,累計實現電機能效提升1438.7萬千瓦、注塑機節能改造15957台。

同時,廣東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形成去産能的良好機制,促進優勝劣汰和市場出清。省經信委牽頭制定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産能行動計劃,建立省去産能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摸查“僵屍企業”情況並建立數據庫,2016年分類處置非國有規模以上工業“僵屍企業”39戶,國有企業關停類“僵屍企業”實現市場出清2394戶,國有特困企業實現脫困427戶。

在大力淘汰落後産能和化解過剩産能方面,“十二五”以來,全省共完成淘汰造紙落後産能185.8萬噸,淘汰鋼鐵落後和過剩産能686.7萬噸,淘汰水泥落後和過剩産能4026.5萬噸,淘汰平板玻璃落後和過剩産能1781.5萬重量箱。還落實降成本有關措施,2013年以來,通過實施直購電改革累計為企業節約電費24.96億元;通過落實國家軟體和集成電路産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去年為企業減稅212億元。

以産業園區為重要載體促進粵東西北加快發展

我省以産業園區為重要載體,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工業加快發展。堅持把産業園區擴能增效作為推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聚集省、珠三角、粵東西北三方合力,引導産業轉移,促進産業共建。抓好載體建設,全省共設立省産業轉移園和産業集聚地85個,基本實現粵東西北地區産業園區縣域全覆蓋。加大政策支持,2013年以來省財政共安排144億元專項資金,省國土部門每年安排專項用地指標約1.5萬畝。

不僅如此,我省狠抓産業轉移和項目建設,全省産業園共引進工業企業約6000家,投産企業4000多家,建成規模以上企業2300多家,産業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766.9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257.2億元,年均增長20.6%,約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的2.6倍,佔粵東西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15%提高到28%。

大力培育大型骨幹企業

扶持各類企業逐步壯大

為大力培育大型骨幹企業,省委省政府出臺鼓勵和支持大型骨幹企業壯大規模增強實力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大型骨幹企業服務機制。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大型骨幹企業從2012年的155家增加到2016年的243家,超1000億元企業從11家增加到23家;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從5家增加到9家。

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幫扶,省政府出臺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的若干意見,設立省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建設26家政策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在各地級市設立了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建設3家小額票據貼現中心,建成232個國家級、省級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

為破除民營經濟市場準入門檻,省政府出臺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民營企業96家、超1000億元企業14家,分別比2012年增加54家、10家;入圍全國民營500強企業共50家,比2012年增加27家,新增企業、年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企業和納稅大戶數量均居全國第一。2012年至2016年,民營經濟佔GDP比重從51.4%提高到53.6%,年均增長8.3%。

信息基礎設施水平躍升

信息化發展邁上新臺階

為順應世界網絡信息技術變革的潮流,廣東落實信息化先導戰略,積極建設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支撐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大步躍升,至今年一季度,光纖接入用戶2176.9萬戶,約為2012年的10倍,光纖入戶率從6%大幅提升至67.5%;建設4G基站83.8萬座,規模全國第一,基本實現全省所有行政村4G信號全覆蓋;在13個原中央蘇區縣開展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應用試點,已有1409個行政村開通應用試點。

我省還推進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佈局建設首批8個省級大數據産業園、3個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建成“開放廣東”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創建“互聯網+”特色小鎮。推行“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模式改革,建成省網上辦事大廳,實現省、市、縣、鎮、村網上政務服務全覆蓋,至2016年底共進駐行政審批事項68818項,全省行政審批事項網上全流程辦理率76.7%、上網辦理率96.1%、網上辦結率94.8%。

近年來,廣東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信息化發展指數88.89,居全國第6位;2016年互聯網普及率達74.6%,居全國第3位,全省互聯網企業達17000家,互聯網産值由2012年的3.05萬億元增長到4.67萬億元,物聯網産業規模由1380億元增長到3700億元。

粵製造業擬用10至15年邁入

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我省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精神統領工作,堅持製造業立省、製造業強省的戰略定位,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發展方針,用10至15年的時間推動我省製造業率先邁入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1 推進創新發展

以産業需求為導向加大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至2020年爭創2—3家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每年建設3—5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成為製造業關鍵共性重大技術研究和産業化應用的重要載體。深入推進技術改造,繼續實施普惠性技術改造事後獎補政策,推動産融合作,力爭2018—2020年推動工業技術改造年均增長20%以上。加快發展智慧製造,創建珠三角國家智慧製造示範區,推進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建國家級珠三角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範城市帶。

2 壯大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

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瞄準國內外先進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尤其是工作母機類製造企業,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高端優質項目,推進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和投産。實施龍頭骨幹企業培育計劃,打造先進裝備製造産業集群。高標準建設珠江西岸“六市一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力爭到2020年,將珠江西岸打造成為産值超2萬億元、在國內領先的先進裝備製造基地,實現與德國製造業“同場競技、同步賽跑”。

3 加快産業共建

推進園區擴能增效,建設好現有的84個産業園區和集聚地,爭取到2020年,全省産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粵東西北地區比重上升到40%。全面落實産業園區提質增效政策和産業共建財政政策,狠抓産業共建項目特別是億元以上大項目和龍頭項目,推動每個産業共建園區每年不少於2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落地。加大引導珠三角産業向粵東西北轉移,兩年內推動不少於110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優化全省産業佈局,實現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産業在同一水平上實現分工協作、錯位發展。

4 培育新興産業

出臺專門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我省新興起的機器人、新能源、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互聯網與高端電子信息等成為新興支柱産業發展。發展壯大4K電視産業,提高網絡傳輸能力,開通4K電視頻道並形成運營模式,提升産業創新能力,推進新數字家庭應用,形成産業鏈條。加快軍民融合産業發展,建設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示範基地,引導民營企業進入軍工科研生産領域,圍繞龍頭項目打造配套産業園區。

5 培育壯大企業

深化培育大型骨幹企業,加快引進和建設一批重大標誌性投資項目,繼續支持骨幹企業建設中央研究院。力爭到2020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企業增加到320家左右。加強對中小企業服務,深化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信貸風險補償、小額票據貼現等投融資機制,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國家級、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

6 推進綠色製造

實施綠色發展永續戰略,強化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著力實施工業能效趕超行動、綠色清潔生産行動和循環發展引領行動。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産品、綠色供應鏈示範,推動製造業綠色轉型升級,開展“百園”循環化改造,推進萬家企業綠色清潔生産行動。

7 加快信息化建設

在全國率先部署第5代移動通信網,加快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推廣應用。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以建設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重點,推進大數據應用和産業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建設珠三角國家互聯網自主創新示範區,培育“互聯網+”特色小鎮。推進5G技術的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示範區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NB-IoT(窄帶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下一代互聯網新技術應用。

8 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支持企業減負降成本的系列措施,分析我省製造業成本構成,出臺進一步降低製造業成本的政策措施,打造我省的成本洼地優勢。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建好、用好“網上辦事大廳”。建立完善省直、市縣政府聯絡服務企業制度和解決問題協調機制,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記者 肖文舸 通訊員 岳晶欣)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